文/刘玉涛
据史料记载:“莒县文化历史悠久,夏商时期属东夷,是‘龙山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地区。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这片土地自古就有人类居住在这里,早在西周和青铜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在这里。莱国(龙口)与莒国(莒县)毗邻,有着同样丰富的东夷文化内涵。
参观完莱国东境的容城夜夜村和莱国西境的子子河流域,来到莱国南境毗邻莒国古城遗址进行考古考察。古城西南角至东南角有断断续续的残墙700米,高约8米。在古城范围内,经常发现大量商周时期的陶器残片,其中以周板瓦和窑具居多。齐发花、齐明刀、钱币也时有发现。 1995年12月和1996年6月,莒县博物馆两次对宫城南墙外的莒明道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坩埚、刀模、窑炉、铜碴等文物。被挖掘出来。证明这里就是聚名刀铸造作坊区。属西汉时期,有陶器、金丝玉衣片,还有铸造五铢半钱的遗址和大量钱币模型。古城墙夯土基内存有商周灰陶、黑陶豆盘、豆柄、足。
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大口尊是大汶口文化丰富文物中的特殊器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上圆是太阳,中间半圆是火焰,下五座山峰是山峰。据考证,这是古人在山顶点燃柴火,举行祭祀太阳的仪式,体现了古人类对太阳的崇拜。与此图文同时出土的还有二十多幅图文。大口尊上的“图画文字”证明,早在7000多年前,莒地区的先民就创造了中国最早的古代文字雏形。这些文字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图形文字。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历史学硕士孙进在《东岳论丛》《莱国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一文中论述:1976年,在莱州发现了两座春秋早期墓葬。莒国日照古河崖。一号墓出土青铜器14件,包括鼎、壶、壶、盘、壶等。其中,有四件形状、大小相同的铜件,分别用于颈部、折边、曲裆。腹壁上有一根肋骨与足相对应。脚呈半圆柱形。口下缘饰重环纹,腹饰细高跟。曲线。灰陶盖四边皆扣,应有圆柄,四边边缘铸有铭文。孙敬明先生检查后,将其归类为:李(赖)伯玉女所制宝阁,其子孙孙永宝所用。 “利波”就是器具的制造者雷伯。这艘船是莱伯制造的。由于该器物是在古莒国出土的,那就说明它是莱国女子嫁入莒国时带来的。
孙敬明先生分析道:“这是赖国境内唯一见到的一批,所以它的价值与其他的不一样。” “这四个铜瓮是莱王制作的,出土的地方距离这个女人不远。”你一生中结婚的地方永远不应该离开。 《远》、“古河绝壁,濒临东海,水陆交通极为便利,顺海而行,南可到达江淮,北可到达灵山卫关,甚至更远”。或者走陆路,可以从两城走胶南古道,再穿过胶莱河南南,进入湟水河流域。”孙敬明先生的分析非常透彻,因为把女人嫁到这么方便的地方,对于赖氏来说显然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莱国位于胶东半岛北部的渤海之滨,与谷渚、灵芝等国隔海相望;而莒国则占据半岛南部黄海之滨,可以南接淮夷国。莱、莒两国利用地理便利,共同形成了半岛上最短的陆地或海上航线的南北通道。
据考证,莒地名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一个部落。 《中国史稿》(郭沫若)记载:“伯夷是早期融入中国的彝族的另一个支系。相传,伯夷的后裔有徐氏、彝族、彝族等14个民族。谭家,还有莒家。”到了商代。代为古穆侯国,周为莒国,汉为城阳国,后为州郡。史书记载,晋文公继齐桓公之后称霸,楚庄王则在毕之战后继位。莒国经历了四代君主:紫平公、姬公叔齐、离公姬托、曲丘公主。他们多次参与中原各国的同盟,最初在外交上活跃。晋文公虽然提出尊王伐夷,但在同盟中并没有强烈表达,因此莒国得以参加著名的建图同盟。
此时,齐国继续东征。明确的记载是,公元前567年,他们征服了莱国,占领了根谋国。莱国为东夷,根谋国与莒国接壤,所以齐国于公元前598年和前596年两次入侵莒国。公元前574年,曲丘公去世,子弥周即位,史称李必公。李必公治理国家时,《左传》称其为“虐”,并说“国民受其害”,意思是他不顾国力强弱,不顾百姓安危,经常与齐、鲁交战。 。当李必公在齐、鲁之间大规模开疆拓土时,以强大的晋为支援,以攻为守,确实是一个更好的策略。所以这个阶段是莒国最活跃的时期。李必公死后,莒国逐渐衰落。
汉代文字学家许慎解释说:“齐曰芋矩。”莒人多食芋头,这就是春秋时期“莒国”名称的由来。莒国在齐鲁之地南,楚国在荆楚之地湖北。两地虽相距遥远,却难以抵挡楚国铁蹄的入侵。因为楚惠王灭掉蔡、齐,为楚国下一步向东扩张势力的军事行动开辟了道路。楚王建王的战略意图非常明显:只要占有莒国,就撕碎齐、鲁两大北方大国,并在东北建立联防带,建立前哨基地,与楚国抗衡。他们。虽然《史记·楚氏》只用了几句话介绍了这场战争的时间和结果:“建王元年,北伐灭莒”。然而,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场面却是可见一斑。想象一下。 《史记·楚世家》正文注释中特意强调了这句话:“言‘北伐’者,在徐、泗之北。”这句话也从侧面说明了这场灭国战争的难度。 《汉书·地理志》称莒川“三十多岁,为楚所灭”。
莒人的祖先率先走向文明,最早的古国应运而生。早期文明时代,特别是春秋时期,莒社会是如何在文明与野蛮的交织、交替、矛盾中发展起来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在中原商周王朝的多元文化中,勾勒出以莒人为代表的东夷文化的轮廓,以及夷夏共同制度形成的大背景。都可以看到莒文化的影子。周代,莒人是东夷文化的捍卫者。春秋时期莒坪墓地出土的编钟上刻着这样的铭文:“永阳永永,闻于夏、侗”。这说明莒国(方国)在夏朝之前就已存在。
春秋时期,小国众多,莒国曾一枝独秀。在当时的东夷诸国中,就领土面积而言,仅次于莱国;与春秋时期的强国相比,也仅次于齐、鲁、宋、郑、魏等国。公元前523年,莒想要摆脱齐国的控制,导致齐国两次进攻。然而此时的莒国国力已经大大缩水,不如周边国家。战国时期,楚国势力扩张到淮河上游,灭了蔡国,进而灭了莒国。但莒国距离楚国还比较远,楚国不可能长期占据莒国。莒国的全部领土最终成为齐国的领土。莒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莒文化。
经过数千年的耕耘和积累,莒文化变得辉煌。许多学者将莒文化、齐文化、鲁文化、莱文化并称为商周时期山东的四大著名文化。莒文化经过千古发展、沉淀,成为独特的史前文化。古莒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山东省散文学会龙口创意家园邮箱:sswxhlkczzj@126.com一点号龙口文学邮箱:1433050159@qq.com
一点号龙口文学
寻找记者、求举报、寻求帮助,可从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一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一点情报站”。全省600多家主流媒体记者等你在线报道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