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外交: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会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外交政策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共同主办。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薛力主持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雷致辞。
王雷在致辞中强调,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思想源泉之一。基于中国传统的对外交往政策和战略很容易被其他国家接受和理解。因此,传统文化需要大力探索和弘扬。其中的积极因素为中国外交提供了更好的学术支撑。
主题讨论环节分为两个环节。第一节的主题是“礼仪秩序与当代中国外交”。 《拉美研究》执行主编刘伟光主持讨论,共有五位学者就会议主题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田野做了题为《从中国内部到中国之外:欧洲和东南亚的礼秩序》的演讲。他从中国的礼序概念出发,探讨是否可以用它来解释欧洲和东南亚的区域秩序。他还介绍了研究国际关系的三种途径,即传统词典、正向词典和反向词典。田野认为,中国本土的特殊经验或许可以上升为普遍原则,但这种普遍性是片面的,其适用条件还需要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彭波作了题为“礼本新秩序的理论构建与外交实践”的演讲。他认为,中国传统礼仪秩序的基本特征是相容性、差别秩序性和关系性。三者分别以“无外部性+示范性”、“层次+循环”、“自愿性+奖惩”为特征内涵和机制。新礼制秩序的理论构建是在传统礼制秩序基本特征与当代国际秩序核心要素的融合基础上进行的。当代中国的外交实践基本践行了新礼秩序的三个核心特征,即新兼容、新秩序、新关系。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康令做了题为“东亚传统礼制现代衰落的教训与现代转型的可能性”的演讲。他说,现代西欧世界与东亚世界在理念、利益、权力等领域已形成冲突格局。中国和许多东亚国家未能及时适应世界大势,传统的东亚世界秩序被新兴的西欧国际秩序所吞噬。陈康灵认为,数字文明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我们不能局限于用传统地缘政治概念来预测21世纪大国战略博弈走向,还必须运用“网络地缘政治”等新概念。
重庆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苗蓓蕾作了题为“新时代中国外交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演讲。她认为,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分别关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重要思想源泉。她以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即伙伴关系和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一带一路”、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全球三大倡议为例,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新时期中国外交对儒道思想的影响思想的传承。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博士生奚汉庭做了题为“中国礼制的结构:汉代与当代表演”的演讲。她借鉴传播学的“5W”模型,构想了中国礼序结构的五大要素,即礼治的主体、内容、载体、客体和目标。在传统中国时代和新中国时代,中国礼序结构分别表现为传统礼序结构和新礼序结构。她以汉朝的朝贡制度和新中国的伙伴外交为案例来论证这两种结构。
会议第二场以“天下等传统观念与当代中国外交”为主题。 《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副主任李俊阳主持讨论。共有五位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发言。
国家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赵廷阳发表题为《世间之道,世间之德》的演讲。他认为一切事物都必须存在于一个系统中,人类社会也是如此。互动关系需要匹配系统来建立秩序。在世界体系中,每个国家和民族都会有最好的生存率。这就是世界的方式。 “有德者必得利”。德,就是让人得到利益、得到利益。当今世界最深刻的不平等是知识的不平等,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人工智能的帮助。借助人工智能,每个人都可以创建高度个性化的“瓦尔堡式”图书馆。
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于晓峰做了题为“和谐视野下的中国大外交”的演讲。在他看来,和谐是礼的本源。和谐主义的本体论前提是“关系”,认识论框架是“整体性”,方法论特征是“中庸之道”,意义论方向是“共享”。他将和谐主义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进行比较,提出中国大外交新理念,认为中国需要奉行大格局、多层次外交、高质量发展理念。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任晓作了题为“共生思想与国际关系理论构建”的演讲。他介绍,“共生”概念被引入国际关系后,获得了概念自主权。与西方思想相比,非西方思想为治理多元主体关系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任晓指出了理解“共生”的六大要素:世界是多元的;具有不同含义的差异;差异可以是生命的源泉;正确对待差异;共生超越共存;共生是世界的希望。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杜哲元做了题为“正与反:中国古代世界观的张力”的演讲。他介绍了天下关紧张的内涵、成因和战略影响。天下观紧张的根源在于“天下”的范围、扩张方式和强度的模糊性。世界观之间的张力,一端是积极的世界观,另一端是消极的世界观。在两人的指导下,中原王朝分别形成了激进的安全战略和保守的安全战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庞瑞智做了题为“儒家战略文化:从分夷、贤宾到无法治理的夷狄”的演讲。他认为儒家对外战略思想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五经”之义,皆与诸外人和贤宾一致,其方法有征服、修身、温良等。西汉、东汉时期的儒家学者大多一致认为四夷与贤宾是同一位。此后至北宋,儒学处于中期和衰落时期。北宋时期,涌现了一批儒生,儒学复兴。南宋时期,四邑贤宾堕落为复仇。明代,四夷显宾改为不统夷、狄。
星跃,清华大学中国外交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肖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外交政策研究室主任,白云珍,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薛力对上述演讲进行了点评。薛力在会议总结中表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外交”是一个大课题,需要大量学者的智慧长期共同努力,为中国外交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 (供稿:奚寒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薛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