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民国时期的大学分为四种类型:国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会(如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私立(如南开大学)、私立(如南开大学)。如中国大学)。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简单讨论前两者。
说到全国大学的代表,德高望重的清华大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始建于1911年,原名清华书院。是用美国“返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创办的留美预科学校。 1928年改制为国立大学。有人评价:“1930年代初的清华园,就像《早春二月》中的芙蓉镇,一个‘世外桃源’。”
说到基督教大学,就不能不提这里著名的燕京大学和圣约翰大学了。我们仅以最东南角的福建基督教大学(建于1915年,1951年停办)为例来探讨金叶义光。去过那里的人回忆道:“它地处闽江交汇处,有十几座宫殿式校舍,矗立在青翠的山坡上,青瓦红墙,飞檐高齿,雕梁画栋。教学楼周围金碧辉煌,几十座红黄相间的小房子在绿树丛中若隐若现。
清华大学和协和医学院是一国一教会。相同的是,它们都建在历史上著名的古城里。他们不仅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引进了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它一方面继承了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另一方面又长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两个方面相互冲突又相互交融,呈现出独特的精神内涵。
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当时的清华大学对国学的重视远不如对外国知识的重视。但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学校建设的深入,这种特殊国情创造的特殊教育方式正在逐渐式微。 “东西方文化同在一个屋檐下”、“新旧殊途同归”。 1928年,清华大学由外交部所属国立大学改为教育部所属国立大学后,由清华人自己创作、创作的新校歌逐渐取代了校内的美国口号。学校成立之初。一个人写的校歌传遍了美丽的校园。在南方的福建协和大学,西方文化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二
1930年代初至抗战爆发,对于民国高校师生来说,中国是一个相对和平的黄金时期,适合埋头学习。当时,军阀战争已基本结束,国家经济开始实现持续发展。杨振宁先生回忆道:“20世纪20年代、1930年代中国社会相当混乱,但清华大学是一个‘天堂’,我们确实过着幸福安定的八年生活。”
著名作家曹禺的妻子、清华大学法律系1933届校友郑秀回忆起20世纪30年代初的学生时代:“秋季开学后,女同学可以选择自己的室友,住在宿舍里。”二楼或三楼,两个人共用一个房间。由于学生人数较少,部分学生可以单独居住在一个房间。我很幸运在二楼楼梯对面分配了一个较小的房间。累了就看看窗前的绿树,或者冬天的柏树。当我感到口渴时,我就去了走廊。边晓磁力喷水池前喝了几口清凉的泉水,顿感神清气爽、神清气爽。洗衣房的角落里有一个木架,里面存放着学生们需要换的衣服袋,供洗衣局的工作人员定期取走和清洗。铁衣服。东边走廊的墙上有一排木框玻璃内衬的多格式邮箱,每个人的信件都按照学号摆放在那里。接待室的电话无疑是非常方便的。方便的。”
作家宗璞在他的小说中详细描述了“七七事变”前清华大学教授们的生活:“清晨,伴随着夏日的阳光,第一个到达的就是冰人。冬天从江河湖泊取冰块。” ,存放在冰窖里直到夏天,然后用驴子拉着冰车,用油布和棉花盖严实,但湿气还是从缝隙里冒出来。小毛驴就像云一样从一家又一家地走来,用铁夹子和草绳把冰块从车上搬到了外面,最后抱到了冰箱里。
著名语言学家、清华大学教授王力先生还在后方写下这样的回忆:“冬天有煤,夏天有冰,去琉璃厂时捡到的书,蔬菜、大米、鲜花……每天都有人找上门来。”
清华大学的校园图画与当时生活在北平的普通人的图画并没有什么不同,而且从精神内涵上来说更是丰富多彩、美丽的图画。
而20世纪30年代远在东南沿海的福建联合大学师生的生活又是怎样呢?作家冯帆的回忆也令人瞠目结舌:尊贵的美国副校长一家住在一栋精致别致的绿色小平房里。教务长是中国人,但整套家具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包括一架大钢琴、席梦思床和大大小小的沙发椅子都是从上海运上山的。另一位中国教授和他的家人都是国际学生。他们家里有两个孩子,英语说得很流利。连他们的家人都不会说中文…
就连学生也过着一种趋于西化的“仙女”生活。无论是先进的学术体系还是日常生活,他们都不逊于现在的大学生。这种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生人数的严格限制:“大学设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等八个系的学生来校后可以选择任意专业,只要通过语文、英语考试即可。” ,以及数学考试和智力测试。”
康考迪亚大学的女生宿舍是一座中国宫殿式的房子。主门装饰有彩色和不透明的刻花玻璃。入口走道铺着厚厚的地毯,一直延伸到左右两端。女导演是未婚女性。她其实是西方生活方式的典范,也是女孩们学习的榜样。她结合自己的经历,鼓励大家到她去过的国家留学,争取硕士、博士学位或其他学历。
教学楼底层南北两排房间都标有专门的名称,如会议室、阅览室、自习室、图书馆、钢琴室、乐器室、娱乐室等,是场所。供学生随意使用和娱乐。西端的餐厅是一个大房间,分为三个小房间,有雕花的隔断和天鹅绒的窗帘。它有白色的窗纱和白色的桌布。每个窗台和餐桌旁都摆放着色彩缤纷的陶瓷花盆,那里种植着鲜艳的花朵。南面有一架三角钢琴。平台上铺着花纱,上面的花瓶里放着一大束鲜花。每顿饭前,都会弹钢琴、唱赞美诗并进行祈祷。右侧有一个大玻璃柜,里面放着各种玻璃制品和彩色陶瓷,供学生随意使用。
学校食堂准时开放,每桌六人,每餐五菜一汤。如果食物不合您的口味,您可以在标牌上写下您的意见,也可以自由点餐或添加更多菜品。事实上,三荤两素一汤是常见的做法。早餐中还可以添加煎蛋或皮蛋、肉松、炒花生等。
“东端是会议客厅,推门走进去,就会感受到金碧辉煌、眼花缭乱:地面是深红色的绣花地毯,窗户是双层窗帘,外层是白纱,内层是红色天鹅绒,三面是半落地玻璃窗,窗台上形状各异,精美的瓷花盆里种植着各种名花,墙上挂着五盏琉璃灯笼。大厅中央放着一张长方形的雕花红木桌子,上面铺着精美的桌布,上面摆着各种古董家具,有的是皮质的,有的是。每张沙发椅上都有不同形状和材质的鸭绒枕头,沙发椅前的矮桌上摆放着花瓶和花盆,还有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鲜花。水平桌上的装饰品。有有趣的玩具。沙发椅旁边挂着各种立灯和彩色纱伞。沙发椅横竖排列,让坐这边说话的人看不到那边坐的人,以便女学生可以接待各自的客人。客人们,只要谈话和笑声不要太大声,就可以避免互相打扰。”
有了这些,真有可能有神住在那里!即使在今天,这也是令人瞠目结舌的精英教育模式,更何况是在八十年前。
三
大学的出现与时代的限制和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今天的读者惊叹于联合大学彻底“西化”生活的现代化和舒适程度,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它在近一百年前出现在东南的一个角落。事实上,通过仔细比较上述两段记忆的细节,我们可以发现,在1930年代中期,国立和教会大学的师生,尤其是教授的生活相当富裕。国家和教会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北平的清华大学没有福建联合大学的贵族生活条件,也没有十足的奢华。这与北平作为文化名城的特点密切相关。联合大学的王子公主式生活似乎只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这与福州这座沿海开放城市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历史密不可分。这里经济高度繁荣,居民来自世界各地,文化交融,河流交融,开放性强,自由度高,所以出现上述现象绝非偶然。偶然。
其次,教会学校作为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精神侵略的产物,必然把西方文明最好的和最坏的带给中国学生。在近乎理想的物质生活背后,其实存在着东方传统哲学文化与西方人文精神相互交汇的斗争。此外,在这里学习的孩子也不同于公立和私立大学多元化的生源。他们大多是名门望族、富裕家庭的子弟。高昂的住宿费用与他们的家庭背景相比只是小菜一碟。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那个时代,进入教会大学学习就意味着进入西方文明的话语场。在英国和美国,大学的意义就是为青年男女提供在这种环境中充分享受生活、进行广泛的社会交往、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和显露的最佳场所。 “Commencement”在英语中的意思是“学习的开始”。这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学校的含义完全不同。因此,在康考迪亚大学,图书馆不仅是学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主要的社交场所。从精神层面来说,这也与国立大学有着根本的不同。
以前的大学早已不复存在。今天,我们往往会谈论他们的宏大历史,却往往忽略了深入挖掘网站细节的部分。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的细节,实际上有助于我们辩证地看待那个时期的大学教育;它有助于我们探讨东西方文化交汇背景下不同人才培养方式的不同影响;也帮助我们去除糟粕,筛选出灿烂的正能量和精华。作者:侯玉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