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峰(中)与学生在一起。 (通讯员提供)
穿着格子衬衫、牛仔裤和运动鞋,他看起来就像一个大男孩——当你第一次见到陈万峰时,你会认为他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事实上,1981年出生的他已经是暨南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8年,陈天峰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回到母校暨南大学任教。同年,27岁的他被选为博士生导师,成为暨南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陈天峰说,自己年轻时没有那么多行政事务,所以能够长期工作在科研第一线。他经常和学生一起呆在实验室,帮助学生一步步修改英语论文。
“青春不代表什么”
1999年,陈传峰考入暨南大学,在暨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应用化学。 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同年6月获准提前一年硕士毕业,其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得到香港中文大学的认可。 2005年8月,陈体峰进入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攻读化学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陈峰峰回到暨南大学化学系任教。
2008年,暨南大学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和导师选拔机制改革。暨南大学鼓励优秀副教授在同等条件下申请博士生导师。怀着忐忑的心情,陈万峰递交了申请表。
2008年12月24日,暨南大学第九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任导师名单。陈天峰是暨南大学从海外学术机构引进的高层次特殊人才之一,成为暨南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当时他年仅27岁。
陈天峰坦言,他不喜欢“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这个称号。面对关注和质疑,他选择做好事。近两年,陈峰峰共带领硕士生3名、博士生2名、博士后2名。 “虽然学生数量不多,但重要的不是学生数量多,而是教学质量。”部分学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青年博士生导师和高级博士生导师有什么区别?陈天峰说,由于自己还年轻,工作时间也不长,所以没有负担那么多行政事务。 “大部分时间我还是工作在科研第一线,更多的时间花在教学上。”他经常和学生一起去实验室,亲自指导学生做实验,或者帮助学生修改英语论文。这是“陈老师能想到的最幸福的事”。
将新想法引入课堂
目前,陈峰峰主要负责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化学生物学》课程,该课程是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学科。陈体峰受自己在香港读博士的经历启发,介绍了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
“老师在第一堂课上总结了整个课程内容,然后给每个学生布置了一个主题。接下来的所有课程都将由学生来教授。”陈存峰表示,这样的阵法他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影响,我感到用英语教学的压力更大。但一段时间后,我不仅对课程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我的英语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暨南大学任教时,他也借鉴了这一教学理念,受到学生的欢迎。由于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陈老师”课余时间经常在学生中闲逛。但“陈老师”的学术要求相当严格。例如,研究生论文必须用英语撰写。起初,大多数学生都不太习惯,所以陈峰峰先找了一些中文文学作品给学生们阅读。两个月后,他慢慢地添加了英文文献,最后让学生们对自己读过的所有中英文文献进行回顾。就这样,一个学期下来,不仅学生的理论素养有所提高,而且英语论文写作能力也取得了一些突破。
经过两年多的经历,陈峰峰对“带学生”有了感悟:“我学会了与学生平等交流。这是我从老师那里学到的,我希望把这个理念传递下去。 ”
担任博士生导师三年的成果
据介绍,回到暨南大学工作三年来,陈峰峰在Biomaterials、Inorganic Chemistry、Cell Mol Life Sci等领域主流杂志上发表多篇科研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暨南大学科研培育创新基金杰出人才项目、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科研项目等科研项目,并成功申请国家专利8项。 2010年,陈天峰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