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合二为一”培养视光学学科国际化综合人才——
引领中国视光医学
国际学术杂志《亚太视光》出版了一张中国地图,上面只标注了三个城市:北京、上海、温州。为什么温州与北京、上海并列?答案是因为视力。
全国高校第一所验光光学专业诞生于此,全国九分之一的眼科医生毕业于此。学校是教育部高等学校视光学及视光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在其领导下,全国21所高校创办了“眼视光学与眼视光学”五年制专业…
虽然不是一线城市,但温州医科大学凭借创新基因和融合理念,让视光学“无中生有”异军突起,形成了集教学、医疗、科研、产业、医疗为一体的视光学发展体系。公益、宣传。被国际学术界称为视光学的“中国模式”。
从无到有,眼科与验光合二为一
温医科大学扎根温州这片热土,拥有“敢为人先”的文化基因。创新基因始于我国著名眼科屈光专家苗天荣教授。作为标准对数视力表和5点记录法的发明者,苗天荣很早就提出眼科与光学的融合,专注于眼科光学的理论研究和设备的设计开发。他认为,学校地处温州这样的地级市,既不是省会,也不是大都市,必须扬长避短,打造自己的特色。 1976年,他在温州医学院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眼科光学实验室。
1986年,苗天荣的弟子王光吉、瞿嘉乘坐绿色列车来深圳参加学术会议。途中,他们反复讨论了一个全球性的学术问题——在美国,眼科和验光这一百年学科诞生了。 ,为什么他们总是独立发展,没有交集,甚至是无序争斗? “人类只有一双珍贵的眼睛,我们能否将眼科和验光合而为一呢?” “美国人做不到的事,我们为什么不做呢?”……当火车到达终点时,“做中国人自己的视力”验光找到了起点。
视光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创新学科,从“眼睛既是生物器官又是光学器官”的双重属性出发,提出“疾病、视力康复和功能性视力矫正”的视觉健康需求。想法很完美,但没有教材、没有老师、没有设备。学校顶住压力,将突破口集中在师资和教材上。面对资金紧张,从国内选拔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教师赴美国学习视光学课程。
学成归来,这些专家的知识和技能已涵盖眼健康预防、保健、诊疗、康复等领域。他们根据国内教学特点设计课程,成功编写了一套教材,包括《视光学理论与方法》、《眼科学基础》、《隐形眼镜学》、《屈光手术》等。国家级视光学规划教材,经过不断修订和重印,至今仍是国内视光学专业的金标准教材。”温医科大学原党委书记陆帆说。
验光专业诞生于温州。 1988年,学校招收第一批临床医学、视光专业本科生。十年后,教育部批准视光学为新设专业,并开始单独招生。五年制本科毕业生可获得医学学士学位,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取得医师资格,拥有处方权和实施手术权。培养的人才可从事视力矫正、保健、眼病诊治等工作。
“我真的很惊讶温州有这么先进的专业理念!”前来学校考察的外国专家无不表示震惊。如今,在欧美国家,验光和眼科学仍然分为两个不同的专业。但文医大形成了以五年制医学本科专业为主体、四年制医学技术专业为协同、“5+3”一体化、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教育是完善的全链条视光教育。
挺身而出,从一个职业到一个体系
“我们不仅要登上天空,达到国际验光先进水平;我们更要脚踏实地,让优质的验光技术惠及更多患者。”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教研室主任曲佳说。
正是抱着这种“堂堂正正”的发展理念,1998年,瞿佳、陆帆、王钦梅教授牵头创建了温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这家眼科医院集眼病诊疗和视功能矫正于一体,填补了眼科医院不具备眼视光一体化的空白,也开启了“三星级”学校师资新模式。白天上课、门诊,晚上搞科研,已经成为大多数验光老师的常态。
例如,《眼科》课程组组长王玉琴就定下了一条“规矩”:由相关专科诊所的老师讲授课程的相应章节,每位老师必须介绍自己在课程中遇到的临床病例。课件。让课堂内容生动起来。为了提高学生手术技能,白内障专家与国际防盲机构合作开发手术训练模拟器,建立了我国首个眼科手术模拟训练中心。该中心副主任徐旭说:“以前,一个医生只能培训一两个学生,外科手术的培训周期也比较长。现在我们不仅可以大规模培训外科医生,而且可以培训外科医生。”高质量,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风险。”
有人戏称,温医学院视光开创了“前店后厂”的办学模式。 “前店”指的是医院,“后厂”指的是实验室。医生通过门诊病例进行研究,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门诊病例的治疗中。门诊和科研的实践可以不断丰富教学课堂,逐步形成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学校教学三位一体的模式。
这一模式为视光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医院首创并实施了一系列临床新技术,年门诊量近百万人次,位列“全国医院50强”。医院的发展带动了科研水平的提高。学校先后建立了眼遗传学、眼模型生物、近视研究等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研平台。多项科研成果位居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并成为国内医疗机构的研究成果。是机构内唯一拥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个国家级平台的单位。这些平台向学生开放,成为协作教育的载体。
视光学教育的“中国温州模式”也在全国快速推广,通过设立分支机构、合资、技术合作等多种创新形式发挥辐射作用。首批落户海南博鳌超级医院的验光配镜中心,成为与国际舞台接轨的重要窗口。温州创新建设“中国眼谷”,已入驻科技型企业60余家,世界500强及上市企业中有11家签约。
同时,学校还以师生传承接力的形式开展“川藏青少年健康光明行”等公益活动,诠释医者仁心、大爱之情。 20年来,他们的行程超过200万公里,覆盖17个省市,为超过100万人次进行眼科普查,为近4万人次进行眼科手术。
至此,温医视光大学从教育起家,经过医学教研深度融合,向产业、推广、公益等领域拓展,走出了一条视光体系特色化发展之路。中国特色、引领世界。
追求卓越,融合培养综合型人才
2020年秋季,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新开设视光学“新医学5+5”班和“新工科4+5”班,这是人才培养的又一创举。
国际化、复合化、高水平是视光专业教育不变的标准。此前,学校已与国际先进的眼视光学院联合启动“中美视光高等教育人才资源发展计划”、“中国视光未来领袖计划”等优秀学生培养项目。
“2020年开设的两个新班,是这一优秀学生培养项目的升级版。”眼视光学院执行院长陈浩介绍,目前跨学科的话题越来越多,眼视光教育也需要医学教育。理工科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两个班依托眼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两个博士点,整合了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3个国家级教学平台和国家级一流专业优势资源。他们采取本科、硕士、博士一贯的培养方式,努力造就视光学领域的医学科学家和研发科学家。
新生宋树宁告诉记者,专业课程不仅限于眼科,还有生物材料医学工程、生物医学信息学等相关专业课程,涉及生物学、材料、物理、计算机等学科,还与大数据、基因组相关。交叉整合的学习模式可以更好地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
目前,温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已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达成合作关系。未来将派出学生去交流学习工程基础课程,弥补自身在工程教育方面的短板。此外,学院还将与纽约州立大学、新英格兰视光学院等海外大学合作开发课程,由中外联合导师团共同指导。
同时,学校开展多方位的国际学生交流,每年定期选派近40名优秀学生到国外一流院校深造。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学分得到美国著名视光学院认可。毕业生可直接在美国获得职业资格。创建中美视光学合作博士点。该项目是我国第一个由美国授予并得到中美两国政府认可的博士学位项目。这也是国内最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文医大党委书记吕毅军表示:“从‘无中生有’到‘引领全国’,文医大视光现已进入世界舞台。我们希望更多的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将与我们一起保护人类的视力。”健康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世界眼科、世界视光贡献中国力量。”
作者:记者徐谦、杨文义、蒋一峰、褚兆胜通讯员叶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