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2023年度国家重点新闻媒体山东大学研究会走进青岛大学,深入了解青岛大学独特的办学经验,共同探索新时代青岛大学特色发展道路。
青岛大学党委副书记肖江南用“历史悠久”、“学科齐全”、“规模大”、“发展快”、“贡献大”五句话向媒体介绍了青岛大学的发展情况。 ”。他表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青岛大学深刻认识高等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将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作为第一生产力结合起来。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前景。
随后,教务处、科技处、人文科技处等部门从学科建设、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方发展等方面向记者介绍了青岛大学的融合创新发展历程,展现高质量发展、协调发展、特色发展。清大“道”。
座谈会结束后,媒体记者与学院领导、教师代表就青岛大学专业集群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科研成果转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下午,记者团来到青岛大学民间工艺美术博物馆、分析测试中心、生物多糖纤维成型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研究所等进行现场考察。
为“民间工艺品”注入“青春活力”
在青岛大学民间艺术博物馆,锦绣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石进讲解了各类文物、器具的历史和作用。史进说:“我认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是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暗示和引导,我们希望通过这样身临其境、沉浸式的交流,让学生能够深刻地体验到传统文化之美。”
建离岸“棉花仓”,把科研上“货架”
在生态纺织部与生态纺织部共建的协同创新中心,记者上前触摸一根人造血管。大家都对通过纺织技术制作的人造血管表示新奇和惊讶。 “国家倡导研究需要研究什么?一个是书架上的,一个是架子上的。我们完成了大血管之后,还在做小血管。针对小血管的产品还不丰富。”所以,我们中心虽然是省级部门共建的城市创新中心,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是一个国家级平台,直接与企业合作,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研发、解决。企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生态纺织技术创新研究院方院长。认真的介绍。
将“书本上的概念”变成“看得见的结果”
一进入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外科研究所,就看到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外科研究所院长助理夏楠正在通过手势、核对等方式向计算机辅助手术设备传达指令。大屏幕上显示病人的器官症状。 “我们做了很多数字化规划,获得了很多器官样本并进行了数字化,所以在数字化器官的采集上,我们可以基于大数据研究对器官疾病进行更精准的分类,提高手术效率。同时可以更精准地服务个性化临床手术。”夏楠告诉记者。目前,计算机辅助手术设备已在全国300多家医院使用。
在青岛大学,就有这样一个地方,多年来帮助大量科研成果得到转化和实施。它是工业技术研究中心的概念认证中心。 “这里,学校、政府、第三方企业共同建立‘资金池’,学校教师小项目的成果利用‘资金池’的前期资金进行公示,然后在政府实施和企业的成功概率大大增加。”工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顾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