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方向
苏大“2+2国际本科”正式启动
为培养创新思维、国际化视野,能够在企事业单位胜任企业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项目管理、企业营销管理等专业工作的高素质管理人才,苏州大学国际培训学院(出国留学培训基地)的2+2国际本科(学分豁免)项目开设了管理学专业方向,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解析此专业,方便广大考生及家长详细了解。
目录
1.专业方向
2.课程设置
3.主讲师资介绍
4.学院学科优势
4-1.学院基本情况
4-2.学院学科优势
5.学生毕业前景
6.对接海外院校(部分)
7.学子谈学科
1.专业方向
可对接海外院校专业: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项目管理、营销管理等。
招生人数:50人(25人/班)
2.课程设置
(点击查看大图)
3.主讲师资介绍
在全国211高校的同类院系中,堪称师资力量雄厚,在95名专业教师中,教授33人,副教授3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占75%以上。
●李善良●
李善良,苏州大学管理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长三角绿色供应链研究院院长
■ 主讲课程
管理信息系统( )
主要从事供应链协调研究等方面的研究。
●宋典●
宋典,男,现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
■ 主讲课程
人力资源管理( )
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为人力资源管理。
●熊伟●
熊伟,女,硕士,现任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副教授
■ 主讲课程
管理沟通( )
研究方向为ERP管理、信息化管理。
●李慧凤●
李慧凤,博士,现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 主讲课程
管理案例研究( Case)
主要研究领域为基层政府治理、基层社会组织发展、生态城市与社会治理。
●付奇●
付奇,博士/博士后,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主讲课程
营销管理( )
主要研究领域为土地资源管理、生态系统管理及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等。
4-1.学院基本情况
of the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1995年由苏州大学政治系与苏州大学马列部合并组建而成的一个综合性二级学院。其办学历史比较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纪20年代东吴大学创办的政治学科(东吴政治学)苏州蚕桑学院、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相关系科专业先后并入该院。
4-2.学院学科优势
学院学科设置
现学院设有哲学、公共管理、管理科学3个系科,共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科学、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管理、物流管理等8个本科专业以及与美国阿肯色大学合作举办的物流管理(国际供应链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目前学院在读全日制本科生1400多人、研究生(博士、硕士、专业学位)1000多人,基本形成了研究型学院的发展态势。
苏州大学政治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学院学科建设优势▼
(点击查看大图)
5.学生毕业前景
■ 行业前景
管理学专业领域的工商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被称为传统的“万金油”专业,就业方向除了常见的财务、咨询、行政、市场、IT研发等职位外,还包括电子竞技运营、职业战队管理等新兴岗位。管理学专业的毕业生适合在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合资类与外向型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关、其它社会经济单位的信息管理部门、综合管理部门、计算中心等相关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营等管理工作。
■ 就业去向
回国就业:
在国内,管理学专业的“海归”也具有较大的就业优势,尤其是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更倾向于选择有海外留学背景或持有国际执业资格证书的人才。
就业实习: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现有包括江苏移动苏州分公司、苏州市职称评价中心、西门子苏州分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苏州分公司、飞利浦医疗(苏州)在内的多家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
详细名单可在此网址查询:
■ 留学回国政策、方针
★教育部:新时代留学工作方针
2020年9月16日,教育部发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5337号建议的答复”中提到:教育部坚持以“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新时代留学工作方针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这些建议对推进后疫情时代留学归国人才回国服务工作,提升留学归国人员群体的归属感,引导新时代留学归国人员群体健康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一是以服务为宗旨,持续优化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的环境。如大力推动“互联网+留学服务”,实现留学回国就业落户、留学人员存档的在线办理;密切关注跟踪回国就业双向需求,创业服务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手段,在疫情期间依托“教育部校园招聘”和国内外知名网站,向海外人员及时发布招聘信息,组织开展线上招聘活动。
二是以平台为依托,积极为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牵线搭桥。如实施春晖计划、举办“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合作科研项目吸引在外高层次留学人才与国内高校教师共同申报课题,开展合作研究。①
★致公党两会提案:关于海外疫情留学就业等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
2021年全国两会前期,致公党中央提交一份《关于海外疫情蔓延下关心关爱留学生的提案》。提案将留学生群体细分为准留学生和临时回国留学生、海外在读留学生以及毕业留学生,并分别就各自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推动中外高校互认学分、设立实习基地、搭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等,帮助留学生群体合理安排就学就业,引导他们走出迷茫焦虑。②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留学回国就业、创业等建议
为进一步促进中国留学发展,根据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共同研究编著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0~2021)》蓝皮书,CCG针对留学回国方面提出建议:建立健全海外留学生回国就业、创业的渠道和机制,提供并完善包括税收、工资、落户、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激励与保障措施。③
★教育部、行业部门、地方政府、重点企业:多方合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教育部会同9家社会招聘机构多方合力,助大学生就业,推出高校毕业生全国网络联合招聘“校园招聘服务”活动,提供24小时、365天网上就业服务,累计已提供岗位信息1400余万条。教育部先后与行业部门、地方政府和重点企业联合,举办专场招聘活动40场,累计提供岗位信息500多万个。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