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养卡技巧

从高冷到火热 博物馆何以持续破圈?

这几年来,各地博物馆不断提升创新活力,用文创产品建立与公众之间的连接,让古老的文物“活”起来。

记者 孟亚旭

202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北京古建博物馆天工草经冰箱贴、杭州博物馆“腮红断杯”等众多博物馆文创产品将“破圈”、传播。

狭小的空间里,却能看到千年的岁月。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凝聚着记忆,是看得见的民族精神,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文明根脉。

这几年,曾经“冷门”的博物馆,一跃成为文化旅游的“顶流”。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选择走进博物馆感受文物的魅力,接受文化的洗礼。

“火起来”

超过14亿人次参观了博物馆

隆冬时节,凛冽的寒风挡不住大家涌向博物馆的脚步。一大早,中国国家博物馆北门外就排起了长队。有人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了这段排队的“盛况”,并配文:“真是‘人从众’模式!”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国博会“看中国、读世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28日,国博会游客累计预约量已达6309187人次,日均接待游客超过2万人次,同比增长10%。去国博会的很多人都是年轻人——2024年,参观博物馆的35岁以下年轻游客比例将达到62.09%。

受欢迎的不仅仅是这个国家最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宫殿。除了中央博物馆外,一些中小型专业博物馆也很受欢迎。

“以前我们博物馆主要是老人和小孩,现在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了。作为一个‘博物馆人’,我感到很欣慰。”北京古建筑博物馆研究馆员张敏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

北京古建筑博物馆位于显农坛内,是一座建于明清时期的皇家寺庙。是一座收藏、研究、欣赏中国古代建筑的专题博物馆。

张敏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博物馆,在这里可以“看到过去,了解今天,展望未来”。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你会发现博物馆并不是一直那么“火爆”。

很长一段时间,博物馆在公众眼中都是“雪花”。党的十八大以来,博物馆吸引力不断增强。 2024年,全国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将超过14亿人次,创历史新高。我国的博物馆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2024年5月,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注册博物馆总数从2012年的3866个增加到2023年的6833个,平均每1.2天新增1个博物馆。

世界服装设计类大学排名_服装设计全球大学排名_全球服装设计最好的大学排名

庆城县博物馆展出文物

“活过来”

《财经》晋升上位难

“博物馆热”背后有两个关键词——创新和科技。

“早期故宫博物院出售的纪念品大多是书画、瓷器等文物的复制品,无论这些产品制作得多么精美,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有距离的。”近日,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在《博物馆的变化》一文中撰文。

他写道,“一个博物馆要想打开尘封的历史,为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解读经典文化,就必须用新颖的形式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其丰富的内涵。高品质的文创设计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

近年来,各地博物馆不断增强创新活力,用文创产品与公众建立联系,让古代文物“活起来”。

“虽然我们在博物馆工作,但和大家一样,天宫藻井冰箱贴很难买到。”张敏说道。

在此期间,北京古建筑博物馆的天宫藻井冰箱贴开始走俏,游客曾在凌晨5点在馆外排队购买。博物馆将冰箱贴购买从线下排队改为网上预约后,不少网友仍表示:“等了好几天才抢到票”。天工漕泾冰箱贴为何能成为文化创意的“顶尖潮流”?

张敏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冰箱贴设计特殊、制作精美。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冰箱贴让文物“活起来”,甚至“时尚”。

张敏说:“藻井整体体现了天宫阁楼的奇妙仙境,顶部有明代仿唐星图,我们可以穿越历史,体验璀璨的夜空。”

一位购买了上述冰箱贴的游客告诉北青报记者,她购买这款冰箱贴并不只是“跟风”,而是希望通过文化了解其背后的文物和建筑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创意产品。故事。

此外,越来越多的文物正在通过科技赋能“动起来”。 2024年2月,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这是我国第一座全景展示商文明的国家级大型考古博物馆。

当进入殷墟博物馆新馆时,不少游客的感受是“非常震撼”。在这里,观众可以立体感受文物的魅力。博物馆利用裸眼3D技术,将玉跪人、雅昌牛尊等20余件商代珍贵文物生动地呈现在同一空间内。同时,文物展示柜采用数字虚拟成像技术将静态文物叠加,为观众呈现生动逼真的增强现实视觉效果。

服装设计全球大学排名_全球服装设计最好的大学排名_世界服装设计类大学排名

青州博物馆展出文物

“出去”

文物在云端,走出国门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更多文物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走出物理场所,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域和人群。

“如果你去河南省博物馆参观一下,你立刻就会明白中国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我们是怎么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1月9日,博主“水星博物馆”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了介绍河南博物馆的视频,目前点赞数已超过2.4万。

在社交平台上,这样的博客创建者并不孤单。近两年,不少文博创作者通过短视频详细讲解了文物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分享了博物馆文物修复、考古发掘、展览等方面的幕后故事。规划等,也启发了网友更多地了解文物。的探索和好奇心。

博物馆本身也“放下架势”,主动“上”线上。今年1月发布的《2024抖音博物馆年度数据报告》显示,2024年抖音上的博物馆内容数据持续上升。截至2024年底,获得政务账号和机构账号认证的博物馆有856家,一年——同比增长17%;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小博物馆也开设了“云博物馆”。

除了走向线上,博物馆还走出国门。 2024年11月18日,为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甘肃庆城县博物馆展出唐代木台墓陶俑4件/套参加“唐中国——一个多元化和开放的王朝”在法国吉美国家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 7世纪至10世纪)”展览。

甘肃省庆城县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智胜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参加日本国际交流展,我们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与多元,法国等,并通过解读穆泰墓志铭信息,以讲故事的方式向观众讲解文物的艺术形象,提高不同观众的兴趣和参观体验。

“无法隐藏”

小镇博物馆很棒

博物馆人气爆棚,节假日期间一票难求。这也反映出一些热门博物馆在高峰期容量已达到饱和的问题。

2024年9月,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和社会文物司司长刘洋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直言,“博物馆热”的背后是“博物馆热”的问题。博物馆里“冷热不均”。 “如何让博物馆均衡发展是我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将继续协调不同类型博物馆的发展。”

事实上,一些小而美的县级博物馆、隐藏在大学里的博物馆已经逐渐走进大众生活。

如果说大馆是顶级国宝的‘精英荟萃’,那么小而美的县级博物馆却蕴藏着更多的历史底蕴,就像一座‘历史拼图’,细腻而丰富地展示了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 “青州博物馆馆长曾磊说。

青州博物馆位于山东省潍坊市,素有“小大博物馆”之称,是首批8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的县级综合性博物馆。青州博物馆长期位居全国博物馆搜索量前100名,被网友称为“中国最牛的县级博物馆”。曾磊介绍,青州博物馆日均客流量7000人次,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

位于甘肃庆阳的庆城县博物馆也经历了变化。庆城县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国家二级博物馆,具有国家可移动文物修复二级资质。庆城县文博馆研究馆副馆长张志胜表示,2023年参观人数将开始增加。“截至2024年12月底,共接待参观人数21.34万人次。”

变化的背后,是县级博物馆奋力突围的努力。

曾磊告诉北青报记者,“2024年初,我们引入VR、MR、性开发等前沿技术,实现线上线下场景联动,给游客多重体验感和互动感。 ”

庆城县博物馆“唐云胡风——唐代彩陶展”主题形象墙成为游客打卡的背景之一。年轻人通过角色扮演、游戏互动等方式进行文化体验。”张智胜说。

但从全国层面看,县级博物馆数量众多,发展不平衡,资金、人才、宣传等方面存在困难。

张智胜说,庆城县博物馆的主要经费来源是国家无偿开放资金。馆藏文物中的陶瓷彩绘文物、瓷器、青铜器、纺织品等急需修复,停车场、休息室、互动体验等服务设施也亟待完善。 ”

曾磊提到,“现有人才队伍特别是专业人才数量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免费开放资金有限,运营压力巨大。此外,在人才培养、馆际交流等方面,对外沟通等方面,基层博物馆与省市博物馆存在较大差距。”

“走出深闺”

大学博物馆走出象牙塔

除了县级博物馆外,大学博物馆也逐渐成为参观文化博物馆的新选择。

2011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发展的通知》中提到,高校博物馆以教育、研究、欣赏为目的,供高校使用。是利用所收集的文物、标本、资料等,依法设立并向公众开放,致力于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的社会公益组织。

据了解,一般大学博物馆有300多个。近年来,高校博物馆品质不断提升。 2024年5月,中国博物馆协会公布了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分级评定一级博物馆。榜单显示,上榜的123家博物馆中,有3家大学博物馆,分别是上海大学博物馆、浙江大学艺术考古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此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山东大学博物馆等也曾入选一级博物馆。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不少大学博物馆的藏品与大学卓越的学术研究密切相关。

例如,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向公众开放的综合性航空科技博物馆。馆内藏有300多件精美的航天文物以及结构、发动机、机载设备等珍贵实物;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装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服装专业博物馆。

不少教育界人士在采访中提到,大学博物馆在特定领域的藏品更加集中、专业,可以与社会博物馆形成互补。但总体而言,许多大学博物馆的开放仍然有限。有的大学博物馆只接受团体预约,有的只接受周末预约。

此外,一些高校博物馆还存在开放性、知名度和认知度不高等问题。北京市民杨女士说:“我很少去大学博物馆,因为我不知道哪些大学有博物馆。同时,我总觉得参观大学博物馆的流程比较复杂,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大学博物馆都可以参观。”大学博物馆向公众开放。”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一些高校博物馆已主动走出“深闺”。

2024年国庆假期,西安交大西迁博物馆人气持续高涨,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宾客7000余人次。近日,“彩云——云南民族服饰文化展”在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揭幕,面向校外观众展示至2025年3月30日。

“融化在一起”

北京等地建设博物馆城市

博物馆由“冷”向“热”转变最重要的推动力是国家战略——我国正在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兴国、兴邦兴邦,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国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设文化强国的长远目标。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桥梁。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是促进文化繁荣的有效手段,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年,中宣部、国家文物局等九部委印发的《关于促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博物馆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体系完备、功能齐全的博物馆发展格局。 ;到2035年,中国特色博物馆体系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世界博物馆强国基本建成,为全球博物馆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在地方层面,近年来各地博物馆发展如火如荼。全国约30个城市提出建设“博物馆城市”。其中,首都北京在建设“博物馆之城”方面走在前列。

2023年,北京市文物局发布《北京博物馆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年)》(征求意见稿)。明确,北京将构建“两轴四区多点”的博物馆城空间结构,包括两条空间轴、四大政策分区和多个重点文化博物馆区。到2035年,各类博物馆总数将超过460个,平均每10万人拥有2个博物馆。

近两年来,北京一栋栋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例如,北京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之一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将于2023年底正式向公众开放,成为网红打卡新地。

截至2023年底,北京地区共有注册博物馆226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8家,居全国第一;北京地区博物馆藏品总量1625万件(套),居全国第一;当年,该市博物馆举办了约700场展览和活动,参观人数超过8000万人次。

发展“博城融合”是北京“博物城”建设的一大亮点。据北京市文物局此前介绍,希望让博物馆与城市、人民生活更加紧密地结合。学生可以在博物馆上课,博物馆也可以“走进”社区和车站,让大家随时随地体验。打造“博物馆之城”的氛围,最终将北京打造成“全球生活博物馆”。

协调员/徐峰

A04页:青年聚焦 北京青年报,2025年1月21日星期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卡奇财经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fhnjr.com/?p=99844

作者: 卡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