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养卡技巧

重读马克思,展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杨耕文集”出版访谈

【新书访谈录】光明日报记者 靳晓燕2023年岁末,凝结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杨耕思考、智慧和心血的“杨耕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带着油墨清香,与读者见面了。

【新书专访】

光明日报记者 金晓燕

2023年底,凝结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杨庚的思考、智慧和心血的《杨庚文集》(以下简称《文集》) ,将以墨香与读者见面。 《文集》收录著作10卷、12卷,包括学术专着和论文选集,还有读书笔记和哲学反思,字数百万字,但其研究对象只有一个——马克思哲学。在杨庚看来,“这是我思想生活的高度浓缩——在重读马克思的基础上展现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

《文集》的出版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同作者认为,《文集》“集中探讨了杨庚所追求的理论形式和理论境界,呈现了其哲学研究的理论进路和理论观点,对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颇有启发”。 “对于杨庚来说,哲学已经融入到生活活动中,成为他书写生活的方式。”

值此《文集》出版之际,记者与杨庚教授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索展开对话。

北京师大哲学院_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系_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怎么样

《杨庚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重读马克思的诚实记录和精神写照

记者:您曾经说过,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您40年的哲学研究,那就是重读马克思。那么,您能否将《全集》理解为您重读马克思思想的结晶呢?

杨耿:确实如此。 《全集》力求立足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本身的发展,准确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征,深刻阐述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从而从理论上论证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

第一卷《捍卫马克思:马克思哲学的新阐释》试图用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本身发展的成果来深入阐释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并系统地论证他所讨论的同时,解决当代重大问题的理念又将其提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第二卷《多维视角下的马克思》从政治批判、社会批判、资本批判、形而上学批判等多维视角阐释马克思哲学。第三卷《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以现代思辨历史哲学、现代批判(分析)历史哲学和后现代历史哲学为理论背景,阐释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性质、内容和内涵。唯物主义历史观。作用,表明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历史本体论和历史认识论相统一的现代历史哲学。第四卷《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在重读“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基础上,阐释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唯物主义观点”它是一种“唯物主义世界观”,是“真正的经验科学”与“真正批判的世界观”的统一。第五卷《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或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和阐述,并提出一些创新性思想。第六卷《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研究》(第一卷、第二卷),深入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演进,提出“实践”是出发点范畴和建构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第七卷《东方的崛起:中国现代化的哲学反思》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试图揭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展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规律。第八卷《思维的痕迹:重读马克思的记忆与思想》(第一、二卷)由50篇论文组成,按时间顺序排列,反映了我研究马克思哲学的方法和思想的演变。第九卷《静水流深:哲学思想与读书笔记》是一篇学术论文,是我的思想和灵感的记录。第十卷《与书同行:行走在哲学与出版之路》,是我的学术自传、哲学演讲、出版实践以及报社记者对我的采访和介绍。它实际上以浓缩的形式展示了我的生活。哲学的“旅程”,出版的“旅程”,甚至人生的“旅程”。

可以说,《文集》体现了我所追求的理论目标——求新与求实的统一。它体现了我所追求的理论形式——铁的逻辑,诗意的语言,展示了我所追求的东西。理论境界——构建哲学空间,塑造思维人格。 《文集》是我四十年来重读马克思的诚实记录和精神写照。用你的话说,这是我四十年来重读的马克思思想的总结。

马克思哲学依然具有“令人震惊的空间感”

记者:我们注意到学术界对于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存在争论。有人把马克思比作哈姆雷特,说就像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读者心中也有一千个马克思。你觉得这个概念怎么样?

杨庚: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死后对其学说进行重新讨论的情况并不少见。然而,马克思哲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如此广泛、持久和激烈的争论,实属罕见。马克思的形象在他身后不断变化。确实有人把马克思比作哈姆雷特,提出“本来意义上”的马克思哲学并不存在。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无原则、混乱的概念,也是一个“不靠谱”的类比。

两者的区别在于,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造的艺术形象,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理论。艺术图像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但科学理论揭示了客观规律。这种理解是否正确取决于实践检验,而不依赖于认知主体的解释。事实上,无论如何解释,合理的解释,包括对艺术品的解释,都是有限度的,都有客观的“底线”。例如,同一首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被德国小提琴家穆特解读为悲伤、苍凉、悲怆,而美国小提琴家弗里德里希曼则将其解读为悲伤、愤慨、悲剧、悲怆。这些解释都有“悲伤”的含义,但没有“快乐”的含义。就马克思而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只有一个马克思,即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只有一种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创立的、具有客观意义的马克思主义;脱离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只能是带引号的马克思主义;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只能是虚构的马克思。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马克思哲学的目标和意义?

杨庚:与传统哲学不同,马克思哲学关心的不是世界的所谓“终极存在”,而是人类的实际存在,以及“物体、现实、感性”如何成为这样的存在。 “对象、现实、感性”都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人本身在实践活动中塑造、自我改变、自我发展。因此,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才能确立“有个性的个人”,即每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剥夺了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剥夺了每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将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确立的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目标,是建立在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的。任何科学都有研究、发现和把握一定规律的任务。任何理论要成为一门科学,都必须发现并掌握一定的规律。正因为如此,科学诞生于特定的时代,并且能够超越这个特定的时代。正是因为我们深刻地把握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正是因为我们深刻地把握了人与世界的总体关系,也正是因为我们所关心并试图回答的问题与当代世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深度契合。因此,诞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哲学已经超越了19世纪的特定时代。它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理和良知,它仍然占据着真理和道德的制高点。因此,每当世界上发生重大历史事件时,人们就不由自主地再次把目光转向马克思,“转向”马克思求助。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说得好:“每一个想要从事马克思开创的研究的人都会发现马克思永远走在他的前面”。总之,马克思的哲学仍然具有“令人震惊的空间感”。 《全集》力求展现的就是这种“震撼的空间感”。

以深刻的哲学智慧超越现实、引导现实

记者:您是如何重读马克思的?

杨庚:我对马克思的重读经历了一条独特的理论路径,就是从马克思哲学延伸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西方现代哲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延伸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到苏联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再深入到后马克思主义,再回到马克思哲学。在此过程中,我还进行了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发展理论的“补课”。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以基因为遗传物质的生物物种的延续,是同一物种的相互生长。精神生产通过对不同学科的合理因素的吸收、消化和再创造,可以创造出新的概念形式。正如近亲繁殖不利于人口发展一样,创造性哲学必须是突破哲学对哲学的局限性、“跨学科”的哲学。马克思的哲学就是这样一种创造性的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也必须是“跨学科的”。

重读马克思不能从文本到文本,也不能从理论到理论。我始终认为,哲学研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能只是哲学家之间的“对话”,更不能是哲学家个人的“自言自语”。正如马克思所批评的那样,“沉迷于冷漠的自我直觉”。哲学家不应该像“沙漠高僧”一样,隐藏自己的智慧,空谈智慧,说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无用的话;哲学家也不应该像魔术师那样“让事情显得真实”,“他念着咒语,说了一些没人能理解的话。”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该而且必须关注现实,深入现实,哲学必须从现实上升到抽象的概念境界,反映现实的运动。否则,哲学就不能从“天国”下降到“人间”,关注人类的现实和现实的人。自己存在的基础,既不“可信”,也不“可爱”。

记者:您在重读马克思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杨庚:在这样一个重读马克思的过程中,我的脑海中反映出马克思是哲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体”,马克思哲学是对世界的高度统一的解释和对世界的改变。正是在马克思的哲学中,我感受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彻底的批判精神,对人类异化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对一种旨在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实现的精神的理解。解放和实现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强烈使命感。脱离了现实,脱离了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就会像无根的浮萍一样随波逐流,甚至无端呻吟。

当今中国最基本的现实是中国式现代化。通过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进程中不变的主题,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的思考与奋斗、光荣与梦想。关注中国现代化,研究、发现和把握中国现代化的规律,以深刻的哲学智慧适应现实、超越现实、引导现实,这是当代中国哲学家应有的良心和使命。正因为如此,我关注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 《文集》第七卷收录的《东方的崛起:对中国现代化的哲学思考》力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实描述与深刻反思相结合,哲学思维与哲学的穿透力相结合。批判精神的震撼力与自觉的哲学意识和敏锐的政治眼光相结合,从理论上再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前景。

《光明日报》(2024年4月11日第11页)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卡奇财经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fhnjr.com/?p=99837

作者: 卡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