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近日发布的2023年大数据报告显示,2023年图书馆开放天数为355天,全年有2名学生在图书馆学习342天。全年借书最多的人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一名博士生。王同学共借书543本。数据显示,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共有座位2491个。预约座位最多的区域是一楼报刊区,全年预约人数为117,973人次。 2023年博物馆总参观人数为1,807,088人次,日均参观人数为5,090人次。
此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湖北大学等多所高校也于近日公布了2023年全年图书馆数据。数据显示,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的奚是2023年借书次数最多的人,达876次;湖北大学的程先生2023年在图书馆学习的时间近4000个小时。
高校常年发布图书馆大数据,让师生和公众了解高校图书馆的使用情况,提高图书馆使用率,鼓励大学生用好高校图书馆资源,促进学术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品质培育。
图书馆对于大学生成长的意义不言而喻,但近年来,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情况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据各高校图书馆统计,近年来,尤其是近三年,纸质图书的借阅数据呈现断崖式下降趋势,有的学校跌至峰值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与部分大学生“以图书馆为家”相对应的,也有一小部分大学生几乎从不去图书馆。调查显示,只有8.9%的教师和15.7%的学生从学校图书馆借书。
大学生对大学图书馆的使用与大学提供的图书馆服务有关。大学图书馆建设是评价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近年来,一些高校在建设图书馆时,往往只注重评价,而没有真正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比如,热衷于把图书馆建设成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却不注重为学生创造人性化的阅读环境;图书馆距离生活区较远,阅读环境不太友好。
目前,图书馆对于大学生考研自学更具吸引力,因此图书馆阅览室是学生们比较常去的地方。以学生为本,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对高校优化图书馆服务的启示。需要注意的是,图书馆不能仅仅专注于传统的收藏和借阅功能,而应建设成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综合体,例如为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和学术研讨会提供场所,提供图书推荐活动以及大学生主题活动。读书活动。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借阅大量书籍的学生充分利用了图书馆。高校“借而不读”的情况依然存在。
对此,高校应发挥学术导师的作用,指导学生根据学业发展制定年度学习计划。网络时代,学生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比如从纸质阅读转向电子阅读,所以没有必要强调借阅纸质图书的必要性。但专业领域知识的深入系统学习不能是“快餐”阅读和“碎片化”阅读。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掌握相关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还会使他们停留在“一知半解”,形成不良的阅读习惯。学会阅读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方面,而大学图书馆是学生开阔视野的重要基地。
可以说,大学生对大学图书馆的使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情况。提高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将大学课程教学与图书馆融为一体,不断优化图书馆服务,让大学生学习离不开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