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起,上海大学共有10名干部人才将前往宝山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部门和重要环节,开始为期一年的实践培训。这也是奋力“北转型”的保山加强区校联动、发挥好“大学牌”作用的生动实践。
提供更大的舞台
帮助人才发挥才能
上海大学医学院讲师、药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王廷芳履新,授课老师为罗店镇镇长余梦贤。
生物医药产业是宝山打造上海科技创新中心主阵地的重要支柱产业。罗店镇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作为全市五个市级特色产业园区之一,随着科创宝山建设的不断深入,正蓄势待发。
“考虑到王先生拥有深厚的医学背景以及在企业和高校的多次工作经历,我们将充分发挥他的特长,安排分管生物医药行业的专项工作,以及全国生物医药创新大会和北大生物医药创新大会等工作。”上海生物医药公共平台建设等具体工作项目,确保任务全面、主题突出。”余梦贤说。
作为新药研发的研究员,实习岗位与学科方向紧密匹配,这让王廷芳对明年的工作有了更多的憧憬和动力。
这10名大学干部年龄均在39岁以下,大多数具有博士学位、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技术成果。
为保证实践培训的实效,本次岗位安排综合考虑了高校干部的专业领域、工作经历和实际需求,涉及罗店镇、顾村镇、大场镇、月浦镇、庙行镇以及区重点科委、区建管委、区水利局、区教育局、区体育局等部门和重要科室。在镇内培训的干部由镇长授课,在委、办公室培训的干部由单位行政长官授课。
在整个培训期间,宝山将做出制度安排,确保每位实训干部人才能够独立承担一项日常工作或专项工作。同时,为干部人才参与社区治理、信访矛盾化解、应急处置等创造机会,帮助他们熟悉城市运行、社会治理、疫情防控等,掌握群众工作基本方法,学真本领,培养真人才。宝山找到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主动融入当地
为宝山的发展做出贡献
当前,奋力“北转型”的宝山急需高素质专业人才。对于当地来说,高校优秀人才的到来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氢冶金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中心执行主任朱凯被分配到区科委进行本次实战演练。入职后,他的老师、区科委主任刘建中对他的工作领域和任务进行了系统规划和个性化安排。朱凯表示,自己将迅速融入从高校到地方政府的新角色,积极为宝山的发展出谋划策:“希望自己能够在新材料研发平台建设、双碳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研发中心、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落户宝山大学科技园。”积极作用。”
宝山区一直与上海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张建涛,上海大学机电工程及其自动化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上海市智能制造与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工作。许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设备都是宝山企业捐赠的。学院学生每年都会到宝山企业实习。他的二届毕业生中的很多人也留在了保山发展。
此次在宝山区顾村镇实训,张建涛表示,将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背景和资源优势,尽心尽力履行职责,做好学校与宝山之间的桥梁纽带: “在临时培训期间,我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宝山。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和技术需求,通过牵线搭桥,让更多我校的老师为我们企业服务,解决企业的技术问题,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通过各种服务提升企业技术竞争力咨询、教学、技术合作等方式。”
深化区校合作
争取更大范围、更广泛领域的共赢
上海大学是宝山家门口的一所大学。自1999年上海大宝山校区正式启用以来,双方持续在人才交流、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园区开发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随着宝山产业改革和转型发展不断升温,双方合作更加紧密,融合更加深入。 2021年,宝山区与上海大学签署了一系列深化合作战略协议,启动了区校合作三年行动计划和5个重大项目,确定了50个具体项目。目前,环商科技园正在快速发展。 0-4号基地已形成全链条创新孵化功能。环商大核心区打造全市首个“科技创新街区”,实施“一地一品”结对工程。
此次上海大学10名干部人才赴宝山实习实训,也是区校人才交流培训合作项目的成果。今后,宝山区还将积极选派年轻干部到上海大学学习,开阔思路,提高业务能力。在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方面形成合力、合力,充分利用各领域专家资源,让各类人才要素充分流动,让他们更好地为上大、宝山所用。
宝山正在建设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主阵地,上海大学是最佳合作伙伴。下一步,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区校合作,充分发挥宝山的引领作用和上海大学的智力优势,落实具体项目,着力打造创新生态系统,推动新材料、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医疗器械、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大领域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环商科技园加快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站” “核心孵化园”区域创新创业,努力打造千亿规模的科技创新产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