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PAMA医学美学大会上,尝试寻找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方法论”。
来源 |聚美丽
作者 |年龄/姆姆
目前,医美不仅仅只涉及化妆品,在技术和壁垒维度上还有更高层次的“答案”。寻找两者协同的可能性,成为陷入同质化漩涡的化妆品企业新的增长策略。
然而,艺术行业也有专门的领域。不仅化妆品和医美两个领域在技术和工艺上存在一定壁垒,从前沿科学走向产业落地也存在不少障碍。相关企业也从自己擅长的领域跨越到了全新的领域。它需要一定的机会和资源。
由上海医生集团、APAMA亚太医学美容协会主办、ASLMS美国激光医学与外科学会协办的2024年医学美容创新与转型大会近日在上海召开,主题为“创新与转型”来解决这个问题。一系列的问题。
作为亚洲医美领域的行业盛会,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权威专家和精英学者,共同探讨全球医美技术的未来方向。在护肤品与医美的跨界融合趋势下,企业应如何构建从前沿科学到市场规模的转型路径等一系列问题。
聚焦全球科学研究,建立跨国、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现代科学和现代工业技术有一个特点。没有孤立的繁荣。它们都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化妆品行业也是如此。例如,近年来,医美等美容相关领域与化妆品行业的互动与协同,带来了不同的竞争活力。
但跨境跨界不仅仅是行业和学科之间,跨区域合作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只有促进全球研发高地与国内各国的交流合作,才能建立更加前沿、更具竞争力的创新壁垒。这是本次会议主办方之一APAMA成立的重要初衷和意义。
据悉,APAMA亚太医学美容协会以促进北美与亚洲学术交流、推动跨区域产业转型为使命。它汇集了对美容医学充满热情的临床医生、研究人员、专业人士和行业领导者,并致力于创建一个多元化的国际社区。
从这次会议来看,它邀请到了医美领域的权威机构——诞生于哈佛医学院和麻省总医院的威尔曼光医学中心。据悉,在光电医学和医学美容领域,80%以上的技术突破,无论是射频、热玛吉、脱毛仪还是冷冻溶脂,都诞生于威尔曼光医学中心;并首次揭示了选择性光热分解原理,引领了光电领域几乎每一次重大技术迭代,一手支撑了一个行业的创新发展。
Wellman光学医学中心负责人Rox Anderson、光电设备领域传奇工程师Bill Farinelli、戴天宏教授、客座科学家Henry Chan等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专家来到现场分享并在相关领域赋能。
例如,Henry Chan分享了基于能量的皮肤科激光设备的最新进展,并展示了他们在痤疮治疗和色素沉着治疗方面的新技术。例如,用于治疗色素沉着的激光会产生副作用,例如炎症性色素沉着过度。他们通过控制皮肤编码系统实现了色素沉着的减少。
△威尔曼光医学中心客座科学家Henry Chan
Bill Farinelli带来了关于皮肤采集的最新理念和技术。据他介绍,基于分段皮肤采集的理念,他们开发了一种名为组织复制的新技术,不仅可以采集全层皮肤,让伤口快速愈合,而且比全层皮肤更安全、无痛、疼痛更少。 -面部激光换肤技术。不会留下疤痕,不会在供皮部位引起疾病,解决了以往皮肤采集技术一直存在的副作用问题。
△威尔曼光学医学中心光电设备领域的传奇工程师Bill Farinelli
对于本协会的成立和会议的召开,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创会会长、上海医生集团联合创始人郑志忠在致辞中表示了肯定。在他看来,“科学研究和创新转化不能闭门造车。这种联合体不仅是跨国学术交流的制高点,其跨领域特性带来的高效率也可以为学术界打开想象空间。”创新。”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创会会长、上海医生集团联合创始人郑志忠
哈佛医学院(MGH)韦尔曼光医学中心负责人罗克斯·安德森(Rox Anderson)也在视频演讲中表示,“这个领域充满了美妙的机会,我认为你们是能够实现这些机会的人。”
△威尔曼光医学中心负责人Rox Anderson
可以想象,这种打破不同医院、不同学科、不同企业之间壁垒、跨地区互助的合作生态,将极大提升我国整个医美领域技术创新的成熟度和协作能力。医美、化妆品创新。 。
至于工业化的具体推进路径,其实可以简单概括为“创新与转型”两个方向,这也是本次大会的主题。
赋能美丽创新,探索医美科技前沿趋势
只有创新,才有变革。因此,如何找到化妆品行业能够协同应用的医美创新前沿研究,是两者协同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是行业必须对整个医学美容领域乃至医学前沿的热门研究方向、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和了解。
作为近年来的热门赛道,光电医疗美容以其独特的无创治疗方式,成为继注射剂之后光医疗美容领域的又一支柱,也正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鉴于光电医美广阔的市场前景,探讨光电医美背后技术的当前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或可为化妆品行业开发可与医美对接的功能性护肤品带来思路。
从目前光电技术在医疗美容方面的应用来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教授姚敏表示,目前光电技术除了用于皮肤病的治疗外,技术在当今流行的回春/紧致/提升等医疗美容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就其市场现状而言,“2023年,近80%(79%)的中高收入医美需求者接受过光电治疗;2024年,需求者预期的消费项目中,光电治疗的比例将依然是第一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姚敏教授
其中,射频技术是光电技术的一种。作为一种高频交变电磁波,主要通过射频电流的刺激促进皮肤内胶原蛋白的重组和再生,从而达到收紧皮肤、祛皱的效果。 。
近年来在皮肤科备受推崇的光生物调节疗法,属于光电医疗美容的激光范畴。它使用来自多个光源的低功率强度光来触发光物理和光化学反应,对身体造成非热损伤。它也被称为光调制效应。
本次会议上,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洛厄尔分校生物医学工程系副教授、主任Walfre Franco和哈佛医学院马萨诸塞州总医院韦尔曼光学医学中心教授戴天红介绍了射频技术医疗设备的概念。微生物的转化、光生物调节及其在代谢和炎症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立足现在,展望未来。基于目前光电技术的应用现状,姚敏总结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一是从工艺角度来看,光电技术将朝着追求更高速度、更高精度、更低能耗的方向发展;其次,新材料的出现将提高光电技术的上限;最后,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结合形成新的应用也是光电技术未来的趋势之一。”
此外,从皮肤组织、血液组织、自发荧光、靶向技术等方面探索疾病治疗的新靶点;以肌肉、脂肪等皮下组织为目标进行探索;通过动态微米级光学相干成像进行实时动态诊断,利用纳米技术实现诊疗一体化;以及光生物调制原理和柔性材料的应用,将是未来光电技术的主要应用方向。
总体来看,光电技术在医疗美容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未来将朝着个性化设计、更高速度、更高精度、更低能耗的方向发展。其中,如何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和系统集成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在本次会议的面部年轻化高峰论坛、色素相关疾病高峰论坛等其他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董继英和皮肤科杨亚莉教授,并分享了光电技术在抗衰老、美白祛斑等领域的治疗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
事实上,除了洞察热门医美行业的前沿技术趋势,从医药领域关注药物研发路径,也能为化妆品的技术创新赋能。例如,在头发健康方面,与脱发相关的新药物治疗可能为功能性护发化妆品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对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吴文宇详细讲述了近年来最受关注的三大毛发疾病——雄激素性脱发(AGA)、斑秃( AA) 和原发性瘢痕性脱发。 PCA治疗的最新进展。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吴文宇
“近年来,头发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关注,主要是因为我国脱发人群较多。目前我国约有1.4亿AGA人群,约400万AA人群。”吴文宇说道。
上述毛发疾病的治疗原则遵循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原则。总体来说,脱发治疗的进展确实分为两大板块。第一大板块是新药研发,第二大板块是新药研发。本节是关于跟上治疗方法的。
从毛发治疗的最新进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仅是新药,低能激光、非剥脱点阵激光等光电技术以及依靠AI技术的辅助方法也被应用到了毛发的治疗中。疾病。这些辅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防脱发产品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综上所述,无论是来自医美领域的光电技术,还是来自医学前沿的毛发治疗方法,都可以为功能性护肤品、洁面产品等的研发提供一些参考,也可以缩短化妆品的研发周期。 。
与国外相比,我国技术转化生态也有优势
虽然一些跨界的前沿研究成果可以缩短化妆品研究成果的实施节奏或流程,但在实践层面,研究成果与产业化之间仍然存在着鸿沟。但必须明确的是,这种困境不仅仅发生在中国。不同的国家有自己的问题。
例如,在华熙生物董事长兼总裁赵岩看来,由于欧美国家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做得很好,而且其政府鼓励创新,监管政策也比较完善,所以更擅长基础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中国做得很好。
△华熙生物董事长兼总裁赵岩
但欧美国家也存在不足。他们的很多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产业。因为他们擅长在实验室里从0到1制造东西,但缺乏从1到10的规模化以及从10到100的大规模生产的能力。
而这正是中国的优势所在。 “中国拥有最完整的供应链,应用场景也特别大,这意味着它有很强的工程化能力,这是它在产业转型方面的优势。”赵岩说道。
例如,华熙生物投资超过30亿在天津建设合成生物学中试成果转化平台,拥有64条中试生产线,提升工程化能力。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只需要注重强大的工程能力。没有基础研究,仅靠工程能力是无法长久的。最合适的模式应该是基础研究和产业转化双向发展,相互促进,形成完整的闭环。
因此,在企业的基础研究布局上,赵岩提出了两个方向:“一是企业要加强与科研机构、基础研究公司的合作,承担其成果的转化。二是企业也要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体系并以基础研究为前瞻性布局。”
前瞻性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实际上已经被很多领先企业的成功所验证。比如,回顾华为的技术发展历史,它最初是做信息综合通信设备的。它现在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技术代表”,是因为它很早就在以色列、俄罗斯等国家建立了实验室,投入技术研究,并且紧密相关。
成功之路就在前方。目前,我们也可以看到华熙生物等企业正在有意识地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布局。赵岩表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市场引导修正,华熙生物的主要基础研发开始聚焦于糖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两大方向,而衰老干预和再生医学为这两大方向提供服务” 。这些基础和应用研究成为我们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源泉。最终,合成生物学为产品转型提供先进的制造支持。”
基于一系列的基础研究布局,纵观玻尿酸的四次产业革命,华熙生物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力走在前列。
但这是单个企业的一部分。纵观中国的技术转化生态,其实并不乐观。真正能够实现产业转型的,大多集中在龙头企业。
例如,橘子生物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组胶原蛋白,并成功产业化;近年来,贝泰妮先后成功研发了马齿苋提取物、黄精提取物、栀子提取物、余甘子提取物、核桃仁等众多创新植物原料提取物;福瑞达生物近日利用生物合成技术成功实现了新原料“蜂王浆酸”的产业转化…
基于这一现状,赵燕还从她的角度和经验以及思考提出了需要业界讨论的五个转型问题:
1、如何促进全球上游研发优势与中国产业转型研发优势协同?在她看来,这不仅需要中国企业走出去、国际企业进来,还需要亚太医学美容协会等国际学术组织将学术与产业需求对接。
2、如何促进基础研究经费来源多元化?只要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依靠研发来获取运营回报,更多的企业资金和企业家慈善基金就会投入到基础研究上。
3、如何推动和引导企业参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共创?参与相关研究的企业数量少一直是转化效率低的原因。如何赢得行业的共同参与,是一个长期课题。
4、如何让生命健康消费行业成为生物技术的试验田和加油站?中国医药生物产业不具备像欧美那样多元化的基础研发资金来源。鼓励科技型消费产业的发展,让这些产业的利润资金补充到基础研发或许是一个解决方案。
5、如何尽快建立促进资金和知识顺畅流动的生态系统和相应的科学监管体系?实现上述目标,离不开建立促进资金和知识顺畅流动的监管体系。如果一项监管政策最终能够通过消费技术的推动来激发基础研究和生命科学的活力,那将是最完美的监管政策。设计。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从前沿科学研究到产业转型面临的实际问题的最新进展,只是2024医美创新转型大会的冰山一角。
作为汇聚全球顶尖专家和行业人士的会议,还深入探讨了技术转化与知识产权保护、医美与功能性护肤协同发展、注射与新材料医美等热点前沿话题。未来可关注本次会议及APAMA亚太医学美容协会,获取更多专业信息输出和实用临床研究交流~
视觉设计:乐乐
微信排版:贤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