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名言】
■夯实基础、强化融合、激发创新、服务专业
■思政课程强化价值引领,言传身教助力品格养成,课程融合深化知识探索,强化实践促进能力建设
基础医学院有这样一支每年承担近3万学时教学工作的教学团队,承担着临床、护理、口腔、检验、营养等基础医学前期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他专业。尽管教学任务繁重,但我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争做教学课程改革的排头兵。我们不忘初心,修身养性,愿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由一流师资组成的基础医学院课程改革团队,贯彻交大价值引领、知识探索、能力建设、个性发展“四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以医学生专业学习能力为导向,在全国率先打通医学专业临床前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完成了中国医学教育的历史性突破。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团队以教师能力为导向,建立新模式的教学组织结构和新的教学管理体系。打造21教学论坛、医学教育初衷等一批“教与学”文化品牌项目,提升医学院独特文化底蕴,促进师生发展。团队完善了支撑我校医学学科排名全国第一的基础医学ASK全人教育体系,确保学生素质、技能、知识与未来医疗工作实际需要相结合,使职业素质目标更加明确知识内容体系更加全面合理,为培养有灵魂的优秀医学创新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敢于突破、敢为人先,建立ASK医学生全人教育课程体系
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团队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它以医学生的能力为导向,建立态度、技能和知识。 )整体教育课程体系。团队率先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适应先进的医学教育理念,设计并运行了以人体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医学专业基础医学器官系统综合课程体系(含59学分),以及基础医学器官系统集成科学课程体系。基础医学专业综合课程体系(含23学分)入选上海市精品课程和上海市重点课程。一体化课程打破了传统医学预科、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理科专业三阶段划分的教学局面。通过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基础临床/科学教学交叉融合,在全国率先完成医学预科教育最后一公里。 。综合课程的开发,使相关课程形成内容冗余少、结构良好、整体协调的新课程环节,从而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
团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依托医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部市重点实验室、各研究所PI实验室,建立校内、校外实验室。 RBL、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科研轮训等课程创新实践能力。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能力的培训课程和项目。专业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推进课程思想政治建设,将教学教育融入专业课程,通过主要教学渠道传播正能量。团队推出了与新体系实施相适应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模式,采用PBL、RBL、CBL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深度学习、合作学习。积极完善评价考核方式,着力构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过程评价体系。将考核的主要目的从导流、提升、评价等转变为促进学生学习、及时反馈、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和成长。
开拓创新,着力构建新型教学组织架构和新型教学管理体系
针对全面实施ASK全人教育课程体系,依托《市属本科院校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基础医学课改团队建立了“班子领导、首席负责人”的教学团队管理机制。 “充分激励、制度保障”。根据新整合课程组建了由24名首席教师带领的24个教学团队,负责课程运营。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合理培养和培养学科教学师资,在现有的院系架构下,任命了各学科的课程负责人,课程组负责师资培训和安排。老师来教。
团队建立了目标管理、流程管理、形成性督导为一体的教学管理体系。采用成果导向型教育(OBE),即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一体化课程大纲修订,通过解读交大本科生培养目标,进而细化课程设置,明确医学生专业培养目标。提高课程实施有效性的学习目标和章节目标。
在管理上体现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督促教学新动向,覆盖各级教职员工。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鼓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投入本科教学,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引导临床教师和科研人员更多参与本科教学,确保教学数量和质量满足培养优秀医学创新人才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为促进教学团队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院级跨团队联合集体备课针对整合式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不同学科相同知识点的分工”进行讨论分析,在教学原则上达成共识,最终目的是让医学生体验整合式学习的特点知识并从中受益;教学资源方面,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完善,强化课程网站辅助教学功能;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通过开展TBL教学实施、PBL师资培训、RBL动员培训等活动,都要求实施这一教学过程的教师经过培训后才能进行教学。鼓励教师根据个体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为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借鉴“形成性评价”模式,创新建立“形成性督导”质量控制新模式。由专家、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和学校领导组成督导组,对教学纪律、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督导,全面开展督导工作。督导意见进行汇总并阶段性反馈给各班组主任教师和教学课程负责人,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日常教学管理。
价值观引导自我提升,打造适应师生发展的“教与学”文化品牌。
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团队建立了适应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教与学”文化品牌和共享平台,加强内涵建设,营造了“学在交大、知医行”的文化氛围,增强了传承教书育人的文化,做到育人全员。
定期举办“21教育论坛”项目,通过智力引进和交流,有效促进教师培训。为了激发专业教师主动提高教学能力、参与教学研究的兴趣,我们选择医学院教师比较感兴趣的教学主题,开展专题研讨会,包括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 ,全面提高教师能力;利用讲座、互动、参与性讨论等形式激发教师对教学的关注和讨论。在第二教室,老师们参与了“午餐研讨”师生辅导活动、“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师生互动讨论,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营造了“乐学”、“快乐”的环境。校园里的“好思考”。气氛;与医学院学术指导委员会等部门紧密合作,开展“医学初心”第二课堂活动,邀请学生喜爱的学院老师与学生一起畅谈文化、人文、生活,引领学生探索医学人文脉络,追踪医学初心,好学好学。医学的第一步。
为促进学生发展,引导学生开展“小导师文献介绍”等学生辅导活动,搭建朋辈辅导平台,并与医学院学术指导委员会等部门合作组织每年一次的学术交流活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风帆”。大学生创新实践大赛等创新成果共享平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借助新媒体平台,创建“医学风帆启航”微信公众号,传播教育教学动态、弘扬教书育人、推荐精品课程思政教材、介绍教学改革措施、创建良好的“教与学”文化氛围。
潜心育人,夯实教书育人基础,硕果累累
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团队深入贯彻“夯实基础、强化综合、激发创新、服务专业”的基础医学教育体系理念。经过多年的努力,团队在教书育人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课程建设方面,获得国家级、市级课程项目16项。基础医学器官系统综合课程体系和基础医学综合课程体系分别入选上海市精品课程和上海市重点课程。如此大规模的课程体系选择在上海开设精品课程或重点课程尚属首次。
教学资源建设方面,近三年来,教师主编/副主编教材(含规划教材)22部。我们自主开发了一批虚拟现实实验教学资源。教师的设计作品在中国医科大学创新功能实验设计大赛、全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软件大赛、形态学实验教学标本切片大奖赛等竞赛中荣获10余项奖项。课改团队每年开展微课和微精品课竞赛。三年来,围绕相关课程知识点打造微课程和微精品课程144门。多部作品在全国高校医学微课教学大赛中荣获一、二、二等奖。三等奖;因撰写PBL案例获得医学院颁发的PBL案例奖35个,并连续四年荣获优秀组织奖;因撰写思政材料获得医学院医学专业课程思政设计竞赛奖12项。
在教师发展方面,先后有郭晓葵、易静等优秀教师荣获上海交通大学“教书育人奖”一等奖,并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 ”,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有荣获上海市姚杏林人才奖等奖项的教师10余人,以及荣获上海交通大学一、二等奖的青年教师代表刘畅、何明。分别获得2016年、2018年“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教学学术方面,教师总结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50余篇(其中英文论文32篇)。 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医学一体化课程实践与研究》一书,展示了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成果;此外,《临床医学教育》、《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等杂志开设专栏,发表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团队教师综合课程改革相关教学论文。相关论文荣获医学教育与医学教育管理百篇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基础医学教育研究会优秀论文奖、首届东方医学教育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
在学生发展方面,学生受益于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氛围。团队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及实验设计竞赛、首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首届中俄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设计竞赛,在首届上海医学大赛中频频获奖大学生创新实践大赛,以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海军军医大学等国内外比赛以及校内外比赛。
近年来,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团队获得交通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3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
【名师名片】
基础医学课改团队承担多学制、多专业、多层次、多业态、多语言教学,年均教学时数近3万学时。我们在全国率先打通一体化课程改革最后一公里,按照人文科学和医学教育规律重构知识体系,建立器官系统一体化课程体系(含59学分)和自然学科医学、理科专业分别设有理科综合课程体系(含59学分)。 23 学分)。建立24个教学团队负责课程运营、14个课程组负责师资培训的组织架构;建立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形成性督导于一体的OPF教学管理体系;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方法,如PBL和RBL启发式教学;编写出版配套综合教材,开发制作虚拟仿真、数字切片、微课等线上线下资源;打造“21教学论坛”、“医学风帆”、“医学思想”等“教与学”文化品牌,促进师生发展。近三年获国家级、市级教学项目16项,交通大学教学教育一等奖2项,全国青少年教育竞赛一、二等奖各1项,交通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还有一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奖3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基础医学院教务部新闻中心综合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