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来的青年学者的重要回信不断引起我省社会各界热烈反响。 5月23日,省政协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来青年学者的重要回信座谈会。党的十八大以来留学回国的16位青年学者和创新创业人才代表齐聚一堂,分享学习经验,为我省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提供意见建议营商环境,共同打造人才创新高地。
心系祖国 弘扬留学报国光荣传统
千里之水总有源头,千尺之树总有根。国家和民族历来是中国人民的“根”和“源”。近年来,我省众多留学生更加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投身国家建设,自觉把个人奋斗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
“这封信凝聚了我们留学归来的学者们的真情实感和肺腑之言。”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中国欧美校友会日本分会副秘书长姚远参与了致习近平总书记联名信初稿的起草。我们要秉持全球视野,坚定爱国情怀,按照总书记回信要求,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学术成果增进世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用一生所学回报祖国、建设家乡,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使命。”省政协常委、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林敏杰,我省首位回国特聘教授” 说:“学习总书记的回信,真切感受到关心国家、做好祖国最需要的工作,是每一个留学归来的人的义务,也是超越自我的必由之路。个人并成就更大的自我。 ”
“回到祖国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所获得的成长和感悟是出国留学时无法比拟的。”省政协委员、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谢晶晶表示,有必要更好地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与同学们分享,让牢固树立在祖国大地上写论文的价值取向。
“在海外求学、工作的这些年里,响应祖国的号召一直是我在异国他乡心中不灭的火焰。” 2015年,河海大学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卢春辉辞职。在海外找到高薪工作后,他来到河海大学组建团队,致力于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我们将整合科研平台优势,开展针对性、储备性研究,助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能够把在海外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带回国内,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我感到非常自豪和高兴。”南京市浦口区政协委员、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任新表示,将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殷切指示,统一爱国心、强国志、服务祖国珍惜创新创业的时代机遇,勇当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先行者。
继续努力,推动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取得更大成就
科学技术兴则国家兴;科技兴则国家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座谈会上,大家纷纷表示决心创新科技,攀登科学高峰,努力取得更大成就,为推动科技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作出新贡献。
“海归青年之所以‘归来’,是因为他们的心在这里,他们深深扎根于祖国的大地。”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董事会成员、研究部主任李静的一番话,反映了众多留学归国人员的心声。青年学者的心声。 “越是关键、核心的技术,就越是无法得到。每一层材料都是自己长出来的,每一块芯片都是自己做的,每一个系统都是自己集成的……我们希望用自己的热情心,讲好中国天文故事,画出中国人自己的七彩星空!”
“作为一名南大人,尤其是留学归来的南大人,收到总书记的回信感到非常兴奋和鼓舞。”省政协委员、省侨联副主席钟胜表示,当今世界形势复杂多变。突破技术封锁、致力于技术自力更生,已成为当代科技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我们的科研团队将加强与国内领先互联网企业在隐私保护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全力以赴为国内互联网应用走向国际市场保驾护航。 ”
省政协委员、省农科院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赵寒清楚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并出席的农业、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界人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联席会议强调,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在于科技。 “种源安全关系国家安全,为实现种业科技自力更生、种源自主可控的目标,要抓紧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联合研究,立志搞好我国种业,让种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作为一名从事低维材料和低维物理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从总书记的回信中,我感到责任重大、不可推卸。”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高立波表示,将围绕国家重大问题,针对有需要的项目全力开展基础研究,通过实际行动贡献智慧。他还希望我省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基础研究政策,加强对基础研究项目的财政投入,有效引导从“基础”到“产业”的转变。
携手打造江苏人才创新高地
留学回国人员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目前,在我省工作和生活的新科技侨胞已超过10万。着力最大限度激励广大留学归国学子将个人梦想融入建设“富强美丽高端”新江苏的宏伟奋斗中,让更多“千里马”竞逐创新与我省创业活动中,与会人员充分沟通、互动,积极建言献策。
南京市政协委员、拓工(南京)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宇表示,如何加强海外人才的引进,是他履职的重点领域。他建议制定完善我省海外人才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人才跟踪评价机制。在市场化配置人才的同时,充分发挥同学、老乡、同事等“海外人才网络”的作用,推荐和吸引更多符合条件和实际需要的海外人才创业并在我省找到就业机会。
“以事业聚人才,以特色聚人才,搭建好平台,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才、聚集人才、留住人才。”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刘伟提出,国家实验室前期建设要对标,重点建设和培育我省省级实验室,打造特色和品牌,吸引更多留学人才加盟。
南京市政协委员、南京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唐金辉表示,吸引人才需要统筹考虑如何体现人才价值、如何满足人才需求。 “建议在重大科技项目中设立青年专项项目,让“坐板凳十年”的焦点得到更多尊重和赞扬,优化科研评价机制,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尊重人才、崇尚创造。”
“以医生为例,临床问题的解决、诊疗技术的进步,可以作为未来医学人才的评价标准。”南京市鼓楼区政协委员、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高伟结合工作实际,围绕优化人才评价机制,提出分类人才、拓宽人才评价标准的建议,并摆脱只有论文,只有“帽子”,只有奖项。
南京市政协委员、南京妙星天下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沈俊苗建议,利用短视频以及社交网站等年轻人喜爱的传播渠道,加强对优秀企业家的宣传。留学归来,吸引更多海外学子来我省就业创业。 “在宣传引导方面,除了展示我省优势外,更要注重引导,让留学归国人员有发展期待、有目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常昆提出,要做好“培育人才”工作,通过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留学归国人员可以逐渐市场化、物质化,也可以有更好的成就感和认同感。
南京市政协委员、南京海创岛科技园总经理徐振凯从多年的个人创业经历中切身体会到,我省的产业生态特别适合发展“专精特新”。创新型“小巨人”科技企业。 “目前我们正处于第三波硬科技人才回国创业的机遇期,我们需要提供更加精准的科技服务,打造既有城市特色又不拘一格的品牌人才建设和培育平台人才,为海归形成虹吸效应,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落户江苏。”
新华社·路口记者方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