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养卡技巧

【东方网】碳中和目标下如何培养卓越人才培养?中外大学校长齐聚分享

庆祝华东理工大学建校70周年,“碳中和及卓越人才培养”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日前在上海举行。来自国内外10余所大学的校长,以及海内外“双碳”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汇聚一堂

为庆祝华东理工大学建校70周年,“碳中和与卓越人才培养”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近日在上海举行。来自国内外10多所大学的校长以及国内外“双碳”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产教融合、科技攻关的理念、思路和举措以及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并向全球同步在线直播。

华东理工大学 胡兵_华东理工大学胡兵职务_华东理工大学胡兵简历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慧芳在致辞中表示,实施“双碳”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实现全球气候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推动碳中和领域的跨学科创新和急需人才培养,与全球伙伴机构共同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建设作出贡献。为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华东理工大学胡兵简历_华东理工大学胡兵职务_华东理工大学 胡兵

在主题报告环节,七位专家学者分享了他们在碳中和和优秀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和思考。教育部科技和信息化司司长雷超子详细介绍了教育部在“双碳”领域科技创新布局的最新政策措施。他指出,大学具有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聚集的优势。他们在国家“双碳”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必须主动发挥作用。希望高校从科技支撑、人才保障、发展协同三个方面为国家“双碳”战略提供有力支撑。期待华东理工大学在服务国家“双碳”目标中取得更大成绩。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座教授黄震以“碳中和愿景下的能源转型与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介绍了自己从事“双碳”循环研究的经验,并提出认为“双碳”是能源的重大转型,是一场绿色革命,是一场系统性的社会变革,将导致构建新的“零碳”产业体系,预计一大批新兴产业、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将会诞生。

英国萨里大学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卢庆庆领衔报告中以萨里大学为例,分享了如何生产绿色氢气并实现近零碳排放。研究进展提出,氢能作为最清洁的能源载体,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卫林以“碳中和技术探索”为主题,从碳中和平台建设、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四个方面介绍了四川大学的情况。 《四川大学创新与人才培养》以国家级人才团队为基础,打造具有四川大学特色的碳中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的经验和实践。

利兹大学常务副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于海岁在报告中介绍了英国利兹大学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采取的积极措施,包括发展海上可再生能源能源并举办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课程。到2030年实现接近零排放的目标。

法国雷恩国立化学学院院长Regis Gautier在报告中以热电材料的研究为例。通过建立结构模型来计算电子结构并了解物理性质,他预测并开发了具有高电导率的热电材料。进而将能源材料理论付诸实践。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朱卫红以“碳中和的探索与实践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为主题,分析了碳中和的发展趋势,聚焦华东理工大学的重点围绕碳中和技术创新和加强科教融合培养优秀工程师。探索实践,提出加强“绿色低碳”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华东理工大学胡兵简历_华东理工大学 胡兵_华东理工大学胡兵职务

圆桌对话环节,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上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长胜,纽约大学上海分校副校长丁树哲、宁波诺丁汉大学副校长吴涛、昆山杜克大学副校长玛西娅·法国、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总监、资本办公室主任赵小雷等六位专家学者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绿色增长联合研究院联合院长,重点研究“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及高校实践”和“碳中和产业”和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两个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卡奇财经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fhnjr.com/?p=99332

作者: 卡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