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模块、三门课程、八个学分,涉及本科生4万余人……随着山东大学2024年本科生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新培养方案”)的修订,共青团山东大学当前,思想领导工作展现新成效,贡献不断增强。
劳动教育正式从第二课堂升级为第一课堂,课程体系不断丰富;大学生拓展训练计划指标体系同步精简,为师生大幅“减负”;新增社会实践理论指导课程纳入必修课,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有机结合……
近年来,山东大学共青团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共青团在新时代引导学生思想的主体作用,全面实施“五育”和“五育”。 “三育全面”,推动学生“在山东大学学习,快乐成长”。
做“加法”赋能劳动教育
青岛即墨北小鹅村有占地480亩的果树种植基地,距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约15分钟车程。是青岛小鹅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所在地,也是山东大学“劳动+”课程实习基地。 2021年起,2000余名山东大学学生将逐步进入基地接受劳动教育。
每两周一次,每次3小时。教室设在田间地头,劳动指导员都是有丰富种植经验的农民。课堂上,学生们了解了桃子、苹果、樱桃等的栽培周期和日常养护,体验了采摘、泡茶的过程,并在专业指导下修剪、间伐果树。
手心起泡,他们继续干活,主动从合作社老农民手中“偷工”……劳动教育指导员、青岛小鹅农业负责人许兆乐产品专业合作社感叹这些大学生“弯下腰,真的很努力”,绝对不是炫耀。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如何解决问题,不流于形式,同时让青年学生真正养成艰苦奋斗、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意识?对此,山东大学共青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校党委部署下,全校联合成立了劳动教育领导小组,印发了《中共山东大学委员会2021年全面加强新时代学生劳动教育行动计划》召开专题研讨会,明确了“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制定了劳动教育清单,劳动教育工作在学校全面铺开。
三年来,山东大学劳动教育逐步取得长足进步。截至目前,学校已完成30个专业65个劳动教育课程的申报与认证,共开设通识课程1056学时,涵盖劳动技能、工匠文化、劳动美育等,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丰富了学校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库。
大学生的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在这所大学里,由食堂厨师主讲的“美食美容课”烹饪技巧选修课非常受欢迎,一开课,座位就秒空了;在文创咖啡店、博物馆、心理实验室、中药材种植基地、社区街道等地,全校50个单位共设立劳动教育示范点71个,定期招募学生参加各个岗位的实习。
今年以来,为更好加强学校层面的制度设计,以学校“质量强国”总体目标为引领,共青团山东大学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内涵提升。一方面,与本科生院、工程训练中心、新闻传播学院等合作,共同打造劳动教育“山东金课”,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群并统计学分,推动一校三地一体化,促进传统劳动教育课程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形成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念教学为指导、立足学科特色,同时结合学校团支部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建设的课程大纲。劳动教育基地。
“将劳动教育引入第一课堂,一方面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大中小学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开设对学生有吸引力的课程,可以真正把正确的劳动观念带入他们的头脑,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独特教育价值。”团委书记马玉轩说。山东大学.
做“减法”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劳动教育除了“加法”外,另一项“减法”也在同时进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二十大以来,山东大学不断推进“三育全面”建设,完善“五育”协调育人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学校人才培养计划首次全面建立课堂内外一体化的教育机制:包括“研究创新”、“社团体验”等10项指标的“大学生发展计划”单独列出记8学分,推动全面素质教育的实现。方位角覆盖。目前,该项目已覆盖全校约4万名本科生。
不久前,该校数学学院2024级本科毕业生马征在毕业审核过程中顺利获得“拓展训练计划”中的全部学分。除了担任班长等学生干部职务外,马政在本科期间还参与公益教学、校史馆志愿者讲解、运动会、数学文化节等活动。在马政看来,“这些学分不仅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指导。耀眼的成绩单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更多的活动,在丰富的经历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随着对人才自主培养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培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认识不断提高,共青团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进一步明确。原有的10项指标体系亟待优化,提高前瞻性和引领性。以此为基础,山东大学共青团将“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等指标融入第一课堂,将“学术活动”、“研究创新”融入“学术创新”,将“志愿服务”融入“第一课堂”。 ”和“社区经验”并入“社会服务”。
《大学生发展培养计划》由此被浓缩为“学术创新”、“文化艺术”、“社会服务”、“身心健康”四项,从而实现“瘦而精”的指标和目标。 “一站式”运营。
对于这一变化,长期负责本科毕业生“扩大培养学分”考核工作的梁英感触颇深。 “‘大学生拓展训练计划’作为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补充作用。”
在山东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团委书记看来,“随着学生评价体系的完善以及第一、第二教室的转换,有些指标会反复出现, “瘦身”设置将使实际操作更加简洁。效率也将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新版培训计划旨在强化思想引领作用,凸显山东大学特色和办学优势,更加精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助力山东大学发展。构建与优质新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山东大学本科学院院长高锐表示。
促进理论与实践联系,打造全方位覆盖的“大课堂”
让思想引导工作适应青少年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与党和国家的期望、社会的期望、学生的期望相匹配,与青少年的成长规律相一致——这一直是山东大学团委努力的方向:
以“成方屋人才班”为例。自2017年第一期正式成立以来,已完成8期招生,共培养了240名优秀“青马”学员。
“全校各专业的同学们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形式,深刻领悟了红色使命,继承了山东大学先贤的优良传统,立志做有担当、有志向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者。 “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是我大学期间的宝贵经历。”该校经济学院2022级学生、第七批“成方五人才班”。
长期以来,山东大学用“书记青春聆听”与青年对话,用“校长任命”与校长朗读,用“青春心向党,奋进新征程”党史情景喜剧比赛,深受年轻学生的欢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推动全校学生形成良好氛围。学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此基础上,共青团山东大学制定了《山东大学《思想政治社会实践》课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与时俱进,学校发展的大趋势,团结全校师生,协同“大力量”,打造全方位覆盖的“大课堂”。
根据实施细则,结合学校首批国家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擅长文史的优势,深入挖掘党史、校史、齐鲁红色教育资源,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向社会开放对全校实践理论课程进行指导并计算学分,促进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
“在社会实践中,如何避免‘只重实践、不重提高’、只看事物的倾向,结合理论指导、充分发挥师生作用,无疑是有力举措。”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绿源说。
在实践层面,我们进一步突出特色,制定专题,重点围绕“乡村振兴·青年奉献行动”计划、“青年实干家·基层建新贡献”、“青年筑梦·新时代”等项目质量赋能”硕士、博士服务群体等,突出渗透,更加专业。
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表示,浇花育根,育人育智: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既要有破浪前行的气势,又要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它必须兼具亲和力和吸引力。 ,而且必须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共青团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搭建平台,引导青年学子在脚上沾着泥巴走路时树立坚实的理想信念,在深入基层的实践中肩负起时代使命,做一个有担当的青年学生。鼓舞人心的实干家和知识与行动的结合者。奋斗者。
“山东大学将紧紧抓住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传承‘家国情怀、责任精神、任友群表示,要培养一批让党放心、爱国敬业、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又一批时代新人。
中青报·中青报记者 邢婷 通讯员 郑柔成 马海波 来源:中青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