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套现,再还钱!近来,一种被业内称为“套现贷”的信用卡还款方式在圈内流行起来。
近日,某APP宣称:平台不掏钱,也无需第三方资金,用信用卡持有人卡内剩下的5%额度,反复套现,便能够实现当月账单的“偿还”。
这种看似“聪明”的方式是否合规?信用卡持卡人采用此种方式还款又是否安全呢?
免息期内循环套现“滚动操作几次,就能成功将账单不断递延,且从信用卡账单角度看,有进有出,避免信用卡被封户风险。”
根据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下称“技术平台”)在5月初发布的监测数据,“信用卡代还”结合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运营平台共计140余家,其中相关网站平台70余家,在运营APP有80余款。这类业务主要有“套现贷”、信用卡套现、平台代偿三种模式,而前两者都存在信用卡套现行为。信用卡套现”模式是指用户有多张信用卡,利用信用卡刷卡消费存在免息期的特点,循环刷多张卡来维持免息借款。
“套现贷”的运作模式是,信用卡持卡人通过手机客户端将卡片与代偿平台绑定,导入账单后,代偿平台便可以模拟持卡人在商家刷卡消费,把信用卡余额的资金套出,再将套出的资金交给指定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由其向银行还款。在这个过程中,代偿平台收取一定的手续费作为回报。“套现贷”还款的套路,实际上是通过在账单日和还款日的间隔内循环套现、还钱,将本期信用卡账单挪到下期,并一直滚动下去。
案例
贷1万3得1万 签分期购买手机合同
陈先生是忠县人,32岁,在主城打工。今年2月12日,陈先生家里急需用钱,就通过路边广告电话联系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客服告诉他,贷款无抵押,而且利率低,平均一万元才收100元利息。
当天下午,陈先生来到位于石桥铺百脑汇三楼名为“达众通讯”的公司。负责接待的业务员告诉陈先生,贷款方式是通过办理购买手机分期贷款的方式套现,陈先生即将要签的,形式上是一份分期付款买手机的合同。
随后,业务员递来三份合同,大概内容是:陈先生在其公司购买三部苹果手机,一共13000元,分期还清。签字后,公司业务员以放款需要为名要走了陈先生的手机、身份证和银行卡,并将其带到一辆轿车内。陈先生眼看着前面两人拿着自己的手机和银行卡一顿操作,并拿出一台POS机请陈先生输入银行卡密码,理由是放款需要考察陈先生银行卡流水,陈先生一一照办。
十几分钟后,业务员告诉陈先生已经放款6000元到其银行卡。陈先生大惊,不是说好13000元,怎么变成了6000?对方解释说,扣除的款项,是手机首付款,且凶恶蛮狠逼迫陈先生要么拿着6000元走人,要么就拿走三部手机。陈先生当即表示要报警,这时对方态度又软下来,表示愿意再给陈先生返4000元。万般无奈的陈先生只得同意,他觉得虽然损失了3000块,就当买个教训。
盗用被害人银行卡贷款
让陈先生意想不到是,一个月后他忽然接到一个陌生催款电话,告知其上月还有一笔3万元的贷款,本月需还利息2200元。震惊之余,陈先生立即查看了银行卡流水单,发现2月12日下午确实有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分两次向自己银行卡转入30000元,但随即被人刷走。回想起那日的种种怪异,陈先生认为自己被“套路”了,他立即赶到百脑汇那家通讯公司问个究竟。
4月18日,石桥铺百脑汇抓捕现场及被抓捕的“套路贷”犯罪嫌疑人。
没想到,工作人员居然“爽快”承认除了给陈先生办理手机分期套现,还偷偷用陈先生的手机和银行卡另外向小额贷款公司贷了30000元转入自己账户。至于这30000元是什么钱,他们不做任何解释。不过,工作人员威胁说,手机分期贷款套现是违法行为,报警对大家都没好处。随后,公司七八个壮汉将陈先生围住,强横表示30000元贷款只能退给陈先生16000元,并需要陈先生立字据表示双方再无任何债务关系。在对方强势胁迫下,陈先生被迫在一张空白纸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和日期。
就这样,陈先生不仅损失了3000元的手机套现款,而且还得向小额贷款公司偿还剩余14000元的本金和利息,这些钱全部进入了“套路贷”不法分子的腰包。从该公司出来后,陈先生立即报警求助。
某APP的“套现贷”模式。
某APP客服人员讲解称,持卡人通过APP将信用卡进行绑定,导入信用卡账单后,其APP可以模拟商家信用卡消费的方式把信用卡余额的资金套出,再把套出资金交给平台指定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代其偿还给银行。
该客服人员称,实际上就是通过在免息期内循环套现、还钱的操作,将这个月的账单挪到下一个月。他表示,对比其他代偿机构来说,他们收取的手续费低,还款10000元手续费仅85元。
据了解,信用卡普遍有20日至56日的免息期。以一张信用卡当前有10000元账单为例,根据代偿平台预留5%至10%的信用额度规则,信用卡里最少必须剩500元。按照平台自动生成的还款计划,以500块钱为基数,需要24次还清,单次扣款和还款的金额在400元到500元之间,每次扣款时间和还款时间相差半小时左右,还款计划自动执行。
也就是说,如此滚动操作几次,就能成功将账单不断地递延下去,且从信用卡账单角度看,不断有消费项和还款项,有进有出,避免了信用卡因长期处于空账或大额进出款状态而被封户的风险,使信用卡账单美化的同时又能增加消费次数提升用户授信额度。
上述APP客服人员对记者称,“如果一次性对信用卡大额提现套取,到期后再一次性归还,极易引起银行注意而被封卡。”
根据技术平台监测,采用“套现贷”模式的平台在此过程中一般收取账单金额的0.8%至1%作为手续费。
“套现贷”游走灰色地带“此操作属于钻银行风控系统漏洞的行为,如果被银行发现,不但信用卡会被封卡注销且会影响个人征信。”
如此套现不会被银行发现吗?这样的操作模式又是否合规?
对于网友的疑惑,上述APP客服人员对记者笃定地表示,“所在平台签约了实体店铺,能够模拟出逼真的消费记录,并不是虚假商户,银行系统很难识别出。”
同时,在该客服人员看来,银行依靠信用卡频繁消费赚取手续费及利息获利,只要控制得好,不发生逾期,对银行是有益的,因此银行并不会查。
另外,房小妹在APP官网中也看到有相当比例篇幅在讲述如何“养卡”以及规避银行风控的“养卡攻略”。
对此,律师称,“目前法律针对此类APP平台的规制监管还处于空白,属于法律的灰色地带。”而正因为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律师认为,一旦平台发生破产等风险,其用户很难维权,多数只能自认倒霉。
专家也表示,“此操作属于钻银行风控系统漏洞的行为,如果被银行发现,不但信用卡会被封卡注销且会影响个人征信。”银行非常重视个人征信问题,如果因为此类原因被封卡、上了银行“黑名单”,以后在银行间贷款会举步维艰。
五大“套路”
具体“套路”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克扣高额“手续费”:陈先生遭遇的“高额首付款”,就是此类。
二是“卖手机”:这种手法适用于那些签署手机分期贷受害人认为返款少,提出想要手机的情况。嫌疑人给的一般是市场价在1000-2000之间的“合约机”或者“组装机”。一旦受害人提出异议,嫌疑人就会采用多人围攻、推搡等方式,实施言语恐吓,胁迫受害人就范。
三是“瞒天过海”骗贷:利用受害人的手机身份信息和手机、银行卡,向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并转入自己账户,随后将受害人手机上的贷款痕迹删除殆尽。
四是“信用卡套现”:嫌疑人利用受害人的手机绑定银行卡,瞒着事主擅自提升额度后,用POS机刷取套现,并谎称是其帮受害人办理下来的贷款,巧立名目收取高额手续费。
五是“连环套”:一旦受害人提出异议,嫌疑人还会威逼利诱受害人暂时接受现状,并许诺利用第一次借贷提高其征信,三个月后即可无抵押免利息为其办理5-10万元的贷款,继续寻找机会下套。
怎么办?
民警支招市民预防“套路贷”
民警提醒广大市民,“套路贷”案件中的被害人主要是20至50岁之间的中青年,多数被害人名下有房产,自控能力差、消费不理性,缺乏法律和金融常识,容易被骗入“套”。
另外,被害人大多银行贷款信用低,难以从正规渠道获得贷款,转而通过街边广告和互联网媒介上发布的无抵押放贷信息,或经他人介绍被诱骗借款。被害人身份证、房产证以及签订的借条、借款合同等被犯罪团伙扣留,个人信息、房产地址等也被犯罪团伙所掌握。因此,预防套路贷,最主要的是要不贪小便宜,不相信天下会掉馅饼。
此外,市民在办理贷款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是不要轻易相信主动给你打电话的无抵押贷款、当天放款等。出借人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无抵押的背后,是你的生命、身体、名誉、家庭、学业、工作、生活等等做的原始抵押。借款有多容易,催款就有多难受。
同时也要了解一些法律常识。比如按照2015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之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这些知识很简单,但能有效帮你识别很多“套路”。
签订协议的时候也要认真审视相关条款,谨防入套。凡是和口头约定不一致的地方都要拒绝,把真实意思写在合同中。很多人签订协议根本不看,听对方一说就签字,这种麻痹大意也是造成损失的重要原因。
4月18日,石桥铺百脑汇抓捕现场及被抓捕的“套路贷”犯罪嫌疑人。
警方同时提醒,市民一旦被“套路”,应该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发现被“套路贷”,应立即报警备案,并第一时间向律师咨询要求提供帮助。同时告知身边的亲人、朋友,千万不要因为害怕或爱面子而隐瞒。
在发现问题后及时止损,征求专业法律人士意见,寻求补救措施。
找不到人还款的时候,很可能是犯罪嫌疑人故意让受害者违约的套路,应该提前办理公证提存。
如果遇到暴力催收,应该立即报警,在有条件情况下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和取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