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媒体的遍地开花,新媒体写作也变成了一个人人皆知的新职业。人们愿意把新的时代下带来的机遇成为“风口”,然后抓住它,迅速变现。所以有了无数的“新手作家培训营”、“写作变现营”等等,实现“作家孵化”,帮助普通人蜕变为写作者,实现名利双收。在豆瓣上看到过这样一个言论说:新媒体作家算什么作家?!
作家,本身是极为小众的一类人群,是大多数人仰视、羡慕却又很难走近的一个职业,而现在似乎变成了人人触手可及的职业。在绝大多数的自由写作者当中,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写作学习,必然对写作认知存在一定局限。但不能否认的是,人人都有写作的自由,都可以追求对写作的热爱。如果能够受到名校名师的写作指导,让写作变成真正喜爱又能养活自己的事儿,相信是每一个写作者梦寐以求的。
作为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洛杉矶时报》“终身文学成就奖”获得者,华莱士·斯泰格那的《斯坦福大学写作课》能够让每一个想要接触写作,或者是刚接触写作的人对“写作到底是什么”找到一个清晰的答案。作者有一句话很适合送给所有犹豫要不要开始,怀疑自己能不能成为写作者的人:
“每个人天生都有机会成为最好的自己,都有未曾开发或者被掩盖的天赋,它们就像孢子一样,只要有水,就能成长。”
华莱士·斯泰格那作为美国20世界著名的小说家,还是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的老师,后来在斯坦福大学创办了创意写作课,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这本《斯坦福大学写作课》是作者结合自己作家的身份,又兼顾教师的身份,总结出的一本书,为阅读者诠释了四个问题。(对于写作者来说,始终需要厘清的问题)
1.小说是生活的透镜,小说写作是为了反映或启示生活。
作家约瑟夫·康拉德说“驾驭词语的才华,没有那么了不起。”但是,能够把语言运用得当,与读者实现亲密的情感连接、体验,进而促进情绪的宣泄,确是了不起的。
“写作不是连接与装配的手艺”。每一个小说作品都是作家对这个世界认知的总结和呈现,我们能够从作品里感受到作家对生活的理解力,能够感受到作家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和处理能力。对于作者来说,他要做的是竭尽全力的收集生活中的感官细节,不管是站着、坐着、躺着甚至是趴着都行,他用自己的方法,把能够窥探到的每一个小角落都看清楚,然后再把洞悉到的一切告诉给人们。
人们会从这个作者和作品中读到自己,从混乱中感受到秩序,会遇到温和的、反叛的、有趣的灵魂,这种邂逅其实是挤进平淡生活缝隙里最好的体验。
2.为读者带来愉悦体验,才是创意写作的目的。
关于创意写作,斯泰格那说它是富有想象力的写作、艺术的写作。它的价值不在于传递信息,而在于向人们提供一种愉悦体验,让人们能够在思想上、行动上找到参照,甚至人们可以去模仿它。
创意写作最讲究的不是方法、理论或是技巧,而是感官体验。如果一个作者没有敏锐的感官,或者没有强烈的调动和使用感官的意愿,那他也就没办法算是一个真正的作者了。没有感觉,意味着没有办法创造形象。一个优秀的作者,会在小说里孕育出不同的形象,并且用形象去交流,读者也是通过形象来阅读的。
就像读严歌苓的小说,我们总是能够从不同的人物生活轨迹和细节中,感受到那些人的鲜活,感受到细节的真实,甚至所有感官都被调动。
“她拖着半死的躯体爬进厕所,把食指整个插进喉咙里。一声怒吼,她细长的身体抽动成一条虫,喉咙口顿时打开,痛苦和快感使他浑身战栗,一堆蜡封的毒丸裹着黏糊糊的胃液落在白瓷砖上。再来一下,她的大半个手都被喉咙吞没了。接连两声吼啸,喉咙口像产道一样柔韧,弹性大得惊人,将几百克毒品分娩出来。”(《补玉山居》)
作者用语言做到了一切,读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喉咙的紧缩,感受到胃里翻涌,干呕的感觉让眼泪在眼圈里打转。这就是文字的特殊能力。
3.任何人都能够成为有创造力的作者么?
在新媒体主宰的时代里,各种写作课程如雨后春笋一样,遍地都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写作者”成为很多营销课的标题。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写作者,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有创造力的作者。
我们永远没有办法把一个药剂师培养成作家,无法把短跑选手练成跳水冠军。我们能做的是从天赋出发,确定天赋的大小,协助这种天赋让它自如发挥。
在斯坦福大学的写作课堂上,老师寻找的往往是学生的感性,能够调动自己感官去敏锐观察生活的学生,更具有成为作者的潜力。
这就是学生需要老师或者说运动员需要教练的必要之处,他们教不了才华,但是却能唤醒才华。老师给每一个写作课上学生的建议是:如果你立志成为作家,那你就要每天坚持把自己淹没在小说里。这对于这个时代的写作者来说也一样,写作这事,不是无门槛的业余事情,你得每天投入,一周七天,
“六天不行,五天也不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行。”
有写作的冲动是第一步,学习并投入其中是第二步,坚持不懈、笔耕不辍是第三步。缺一步,都算不上是一个好作者。
4.作家都是孤独的。
作家是孤独的,这其实公认的、心照不宣的事实。作为小说家,他的观众是模糊的,他们不是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而是某个扶手椅子上的面不模糊的人。简单理解,就是读者是不能被预测的。这就是小说作家身份的特殊性,它不同于现在的新媒体文章的写作者、不同于科技文作者,也不同于社会学、心理学等任何一个领域的作者。
但是创作者又必须知道,它的读者是存在的,可是不能定义他,只能朝着自己心中模糊的画像去坚定地创作。
华莱士·斯泰格那作为作家,同时也作为老师,对写作有着独属于自己的深刻认识,在谈论写作这门手艺时,他的态度极度坦诚,但凡读过这本书的人我想都会有这种感受。这本《斯坦福大学写作课》里有很多话可以作为写作者的信条,无论是对于小说作者而言,还是现在的新媒体写作者或者是任何领域的作者来说,都是必须坚守的。
斯泰格那的五大写作箴言:
·每一个作品都不是套用公式的产物。
所有套路化的东西都不会长久,尤其是写作。写作靠的不是灵机一动,不是投机取巧,它考验的是写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力、理解力,和作者自身的整体认知。
·从感官中开始,在语言中成形,终点是对事物的洞察。
作家对生活的观察和一切情绪的觉知是创作的开始,没有任何一个作家是冰冷的。所以,从感官上开始永远是第一步,然后才是对语言的叙述和描写,最终回归到对生活的更深层次的认知中和对世界的洞察中。
·作者必须击中读者。
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是任何时代下作者写作的第一要义。作者在描写内心强烈想要表达的东西时,可以让读者屏息凝神,就意味着他成功了。
·获得经验的方法是去生活,但并不是刻意营造或历经特殊性。
我们反复强调作家要调动感官,要观察生活,要铭记经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刻意地去关注生活和经验。书中的这句话简单而准确地表达了这一意思:
“真正能够成为作家的人不需要有意关注自己的生活和经验。生活自然会击中他们。”
·词语必须有所指,必须严肃对待,需要慎之又慎。
有人认为写作是轻而易举的事,是人人都能做的事,尤其是在刚接触写作的初始阶段,很多人认为写作就是咬文嚼字,遣词造句。对于作家来说,驾驭词语并不是容易的事。创作者要严肃地对待每一个文字,就像作者的比喻“要像研究X170大肠杆菌的DNA序列一样,”需要慎之又慎,因为它对人的影响超乎想象。
华莱士·斯泰格那在《斯坦福大学写作课》的前言里说:
要成为一个使作品成为杰作的人,最终,成为一个大师。
先使作品成为杰作,把精神力都集中在“写”上,然后,才有可能成为大师。
这句话应该成为每一个写作者铭记于心的话,对创作怀有敬意,就是对茫茫人海中的那个读者最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