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对比中国、美国银行股的多轮表现,结论:银行股核心投资逻辑还是宏观经济。需求端推动价格上行时,银行绝对和现对收益的持续时间和上行幅度较高,直到货币政策明显转向。成本端推动价格上行时,银行股在初期会保持正绝对和相对收益,但持续时间和力度均较弱。长期滞涨会压制银行估值。
中国2000 年以来的四轮价格上行周期,银行股表现:需求与供给的差异。
1、需求端推动的价格上涨时,银行股的表现。第一轮:需求推动通胀、经济后期呈现过热(2002-2004)。出口和投资带动经济高增,利率环境总体平稳,银行有较好的正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银行股走弱的拐点:货币政策收紧、同时PPI 和国债收益率开始拐头向下时。第二轮:需求推动通胀、经济复苏(2009 -2011)。 “4 万亿”刺激下的内需拉动经济复苏,期间银行股有较强的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2010 年10 月后通胀持续上行,央行开启加息周期,经济增速高位放缓,银行的绝对收益水平收窄、相对收益转为负值。2、供给端推动的价格上涨时,银行股的表现。第三轮:成本推动、短期滞胀(2007-2008)。成本推动国内PPI 呈现上行,整体经济呈现滞胀的状态,同时央行4 次加息,期间银行股表现负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第四轮:成本推动、温和通胀(2015-201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原料价格上涨,流动性环境维持平稳。银行股在总体有较好的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但由于经济面临总量和结构上的双重压力,金融去杠杆的推进,银行股相对收益转为负值。
美国2000 年以来的三轮价格上行周期银行股表现:核心决定因素仍是经济。美国2000 年后有三轮大的价格上行区间,都是经济复苏环境下的价格温和上行,其中2002-2008、2009-2011 年是需求推动向成本推动传导,2015-2017 是成本推动向需求推动传导。这段时间银行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表现和经济高度正相关,需求推动价格上行期绝对收益的幅度较大、相对收益表现为正;但当经济明显走弱或者呈现衰退信号时,绝对收益的幅度和相对收益会收窄或转为负值。
滞涨时期的银行股表现:经营上的分化,估值整体受压。1、滞涨时期银行基本面。较长时期的滞涨只发生在美国1970-1980。滞涨后期银行利率管制逐渐放松,叠加金融自由化浪潮,银行间分化逐步加大,银行息差面临收窄压力,传统盈利模式面临挑战,尤其是中小行。2、滞涨时期银行股价表现:偏弱。期间美国银行股绝对收益为负,相对收益不明显。
行业投资建议:稳健与弹性。本轮价格上行的因素比较复杂,一方面是需求的复苏,另一方面是供给的受限。映射到银行股,只要经济较平稳,资产质量的稳健性和持续性会不断超市场预期,资产质量至少推动银行股慢牛行情。宏观需求弹性决定息差弹性,从而决定银行股价弹性,需要后续跟踪。
个股建议:两条选股逻辑,近期重点推荐江苏银行。1、江苏银行是我们3 月份以来持续重点推荐的标的,我们看好管理团队的专业、有格局、稳健务实,有望成为市场认可的优质的银行,持续重点推荐。2、两条选股主线。一条是我们长期建议的持续拥抱银行核心资产:宁波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它们业绩持续性强,且较稀缺。另一条是在行业景气稳健上行、资产质量分化的背景下,选择低估值、资产质量安全、有望转型成功的银行。推荐江苏银行、兴业银行和南京银行。
风险提示事件: 经济下滑超预期。疫情影响超预期。预测基于一定假设,企业可能由于经营不及预期等导致数据最终存在一定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