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投资分享

浮雕壁画再现延陵古韵

随着“怀霜社”游客中心建成及周边景观风貌整体提升工程完工,日前,瞿秋白纪念馆以全新的面貌亮相。在瞿秋白纪念馆和…

随着“怀霜社”游客中心建成及周边景观风貌整体提升工程完工,日前,瞿秋白纪念馆以全新的面貌亮相。在瞿秋白纪念馆和故居门前,新添的一面20米长的浮雕文化墙,格外引人注目。这块文化墙由常州民俗画家季全保创作,生动再现了100多年前瞿氏宗祠门前庙沿河沿岸景象。

庙沿河曾是瞿氏宗祠前的一条小巷,东起庄家场,西至甘棠桥,与西大街隔河相望。巷中设有觅渡桥、渡仁桥、甘棠桥,两岸杨柳依依,极具江南水乡韵味。在100多年前,寄居瞿氏宗祠的少年瞿秋白,正是从觅渡桥畔出发,去“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如今,瞿秋白的母校——觅渡桥小学正重修觅渡半桥,著名作家梁衡还为此专门写了《觅渡半桥记》。

“从宗祠一出来就是庙沿河,这条路虽然窄,但历史和人文的积淀让它更加弥足珍贵。”瞿秋白纪念馆负责人唐茹玉说,为了追寻和留住瞿秋白的印记,结合老城厢复兴,于是决定在纪念馆门前设置一面文化墙,通过浮雕壁画的方式还原百年前的时光,让现在的人们也能看到一个原汁原味的老常州。

壁画来自季全保创作的《延陵古韵图》,描绘了民国时期庙沿河两岸的市井风俗。画面从西水关桥开始,经过觅渡桥、渡仁桥,再到东头的甘棠桥,茅司徒巷、庙直街、鼓楼街、府直街等十多处街巷点缀其中。除了房屋与街巷、小桥与河水,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也栩栩如生。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当时的生活,季全保还和部分原住民一一考证,甚至准确到桥梁的小细节。比如渡仁桥,季全保一开始在桥上画了5根栏杆,但有原住民提出不同意见。于是他找到了原先住在桥下的居民,对方回忆自己曾因调皮摔下桥,最终确定了桥上只有两根栏杆。

“这幅图的创作,最大难度就在于还原生活。”从去年年底开始,季全保根据原住民的回忆和意见不断修改,小桥从拱桥变成了平桥,十多处街弄全部沿用旧称,几易其稿最终绘制成这幅《延陵古韵图》。在绘制这幅图的过程中,原本失去联系的老街坊们又走动起来,还组建了“觅渡悠悠”微信群,不时分享共同的儿时回忆。

长卷画好了,如何传神地雕刻出来呢?根据季全保画的长卷,施工方做出了浮雕壁画,全长20米,高1.2米,由20块花岗岩组成。虽然石刻保存时间长、不易变形,但要达到惟妙惟肖的程度难度着实不小。以觅渡桥为例,桥下需要留有5厘米的深度,才能使观者看上去有深幽之感。而在一些细节处理上 ,比如人脸的轮廓、子城河的流水、窗户里的人等等,都是季全保在现场手工进行修改的。

“萦绕在脑子里的小河、石桥,连同那百余家平民百姓和他们的老屋,我们终于在有生之年再次目睹了儿时的难舍情结与情景。”原住民们对这幅壁图评价颇高。他们说,庙沿河这条旧时老街上的房屋、桥梁、店铺等,通过画面直观地展示出来,既彰显了原汁原味的延陵古韵,又留住了老城厢的根和古城的魂。未来,原住民们还希望季全保能绘制一幅50米的长卷,细细描摹沿河两岸每一户人家的生活场景。

常州老城厢,是一个承载着中国江南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多年来,季全保一直致力于研究常州老城厢,收集了不少珍贵的一手资料。目前,他正在创作一幅反映老城厢的画卷,集中描绘运河、老桥、老巷、老岸、牌坊等,留住城市的“根”与“魂”。

吴同品/文 王栋/摄

本文来源:常州日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卡奇财经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fhnjr.com/?p=6704

作者: 卡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