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养卡技巧

“宝藏”选修课,“宝”在哪里?

近年来,不少高校的特色选修课“一座难求”,甚至火出学校,在网络上引发极大关注,被网友羡慕地称作“宝藏”选修课。我们的“生命应急救护”课之所以向各年级各专业学生开放

编者注

大学选修课的意义就在于一个“选”字——选修课有各种各样。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呢?

近年来,不少高校的特色选修课变得“一难求”,甚至成为学校里的“热门”。它们在网络上引起了极大关注,被网友羡慕地称为“宝藏”选修课。

学期末,老师和同学们从这些“宝藏”选修课中收获了什么?它们对学院和大学改进课程有什么影响?让我们走进教室去一探究竟吧。

荒野生存技能课,冒险与成长

讲述人: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师范)专业2023级本科生王一北

这学期,我终于选修了《野外生存技能》选修课。对我来说,这门课程是一次心灵的历险,也是一次成长的飞跃。

记得第一节课时,杨​​平恒教授谈到了他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在这个充满未知的世界里,荒野生存技能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尤其是对于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来说。换句话说,更加陌生和遥远,在陌生的野外环境中,这些技能或许就是生命的防线。

从那以后,我上的每一堂课都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里,不仅有地理知识,还有运动训练、物理、生物、旅游等学科的融合。每堂课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杨老师的课程设计巧妙,内容全面。从基本的荒野徒步技能到应对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袭击的策略,再到复杂的打结和单绳技术,学习每一项技能都充满挑战和乐趣。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单绳技术。从最初的缓坡练习,到从五楼垂直垂降,我对单绳技术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缓坡练习过程中,杨教授耐心讲解每一个步骤,从设备检查到绳索调节再到心理调节,不拘一格地关注每一个细节。我记得我第一次从二楼垂降到一楼的情景。在杨老师的鼓励下,我从栏杆上爬了出来。我极度紧张地松开了抓着栏杆的手。突然我感觉身下有无尽的空虚。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但当我被多根安全绳稳稳地挂在空中时,飞翔的感觉真是太美妙了。我渐渐平静下来,按照杨老师教的步骤,安全地下到了一楼。所有的恐惧都被兴奋和成就感所取代。

经过这学期的课程,我收获的不仅是野外自救技能的提高,还有身心的成长。我觉得我不仅学会了野外生存技能,还学会了如何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和勇敢,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逻辑思维能力、专注力和冒险精神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我对自然的好奇心被彻底激发了,我开始渴望去探索那些未知的角落,体验生命的无限可能。

参加“野外生存技能”课程就像一次美妙的旅程。它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潜力和可能性,也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次冒险和尝试。我相信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指引我不断前进,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数字体育课,虚拟运动中解谜

讲述人:蔡志兴,北京大学2022级本科生

我对运动有着长久以来的热爱。传统体育让我体会到了体育的力量和美丽。但当我得知北大开设了“数字体育”课程时,我内心的好奇心和探索未知的欲望瞬间被点燃。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体育运动有何不同?我毫不犹豫地选修了这门课程。

“数字体育”课程的创新首先体现在运动体验的突破上。传统体育运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本课程利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将运动场景拓展到更多可能。在虚拟自行车课上,我们仿佛来到了环法自行车赛。逼真的环境模拟让我感受到每一个坡度、每一次风向的变化,真实体验职业骑手的速度与激情;在健康的电子竞技课堂上,它不再只是娱乐,而是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来指导我。我们在比赛中关注健康指标,探索电子竞技与健康的平衡,这让我对电子竞技有了新的认识;网络高尔夫打破了场地的限制,让我们随时随地享受挥杆的乐趣,每次击球都伴随着准确的数据分析,帮助我不断提高球技……

吸引我们的是老师的教学风格。课堂上,老师生动有趣地讲解了数字技术的原理,将复杂的概念融入到实际的运动场景中,让我们轻松理解。当我们在虚拟运动中遇到问题时,老师会与我们讨论解决方案,并鼓励我们大胆尝试新的策略。这种互动式、探索性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创新思维。

本课程不仅注重运动技能的提升,更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塑造。课堂上,我和同学们分组开发基于数字技术的体育项目。例如,我们正在尝试开发一款运动姿势矫正应用程序,通过运动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运动建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利用编程、数据分析等多学科知识将想法转化为实际结果。这种项目驱动的学习方式让我们在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提高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期待未来有更多像《数字体育》这样拥抱新技术、打破学科界限、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选修课程,引导我们在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中探索未知、激发潜能。

海外实践课程《绘制全球图景》

讲述人:陈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记得那天,我在学院的公众号上看到一条信息——“沙特文化以及中沙青少年的文化交流等你来探索”。我毫不犹豫地点进去,仔细填写并提交了报名表,并加入了《海外全球能力实践》课程,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选择该课程的十余名学生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背景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让大家在去实践现场之前就体会到了“文化多样性”的含义:有的负责对外关系,独立设计行程,独立联系来访机构;有的负责对外关系,独立设计行程,独立联系来访机构;有的负责对外关系,独立设计行程,独立联系来访机构;有的负责对外关系,独立设计行程,独立联系来访机构;有的负责对外关系,独立设计日程,独立联系来访机构;有的负责对外关系,独立设计行程,独立联系来访机构;有的负责对外关系,独立设计行程,独立联系来访机构。有的负责宣传拍摄,提前安排新闻稿,与校内外媒体对接;有的担任物流管家,订购机票、酒店用品……通过将“全球能力培养”融入到课程的各个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程的“深刻”成员。体验者”而不是“路过的旁观者”。

出行前,您可以设计自己的行程;在旅途中,您可以深度沉浸在当地的体验中。对我来说,沙特阿拉伯是一个想象中的、完全陌生的国家。沙特人的衣食住行怎么样?和外国年轻人交朋友要注意什么?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阿关系将如何发展?带着好奇和紧张,我和课程的老师、同学们一起踏上了这段思想之旅。走在沙特的街头,当地人热情的问候,沙特人晚上坐在红海边的地上看球赛的热情邀请,还有每一个简单的微笑,每一个活跃的对话……当我第一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国家时,它安慰了我。焦虑也让我真正认识到,只有真诚和好奇,才能打开和拥抱一个全新的世界。

短短几天时间,我们走访了各国使领馆、沙特大学、研究机构、文化机构。途中的巴士上、酒店大堂、沙特阿拉伯“世界之巅”的悬崖边、吉达红海飞驰的快艇上,我们随时随地沟通讨论,体验文明在友好交往中交流互鉴。

这门课程让我逐渐成为一名懂得“绘制全球图景、提出全球问题、参与全球对话、做出全球贡献”的新时代年轻人。在随后的课程安排中,我从沙特实践组的成员成长为实践组长,再到课程实践助理。虽然我们的身份不断变化,但我们利用青年力量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初心没有改变。我始终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放眼世界,服务世界,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急救课程教授技能和责任

讲述人:陈显雄,深圳大学医学院高级检验员

没想到《生命紧急急救》课程会这么受欢迎。如果还有没有选课的同学,请发邮件给我,希望以后能空出更多的座位。有同学告诉我,放假回家后,应该把课堂上学到的急救知识教给家人。我听后心里说:这门课选对了。

第五届中国急救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心脏病猝死的人数多达76万人,其中90%以上发生在医院外。心脏骤停的最佳抢救时间是4分钟内,即“黄金4分钟”。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救助,每延误1分钟,生存率就会下降10%。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及时施救,可提高成功率约40%。

如何利用4分钟的时间窗口,让更多的心脏骤停患者得到最及时的抢救?如果更多的人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完全有可能从死亡手中“抢夺”宝贵的生命。

生命急救是一个“争时间、争速度、抢救生命”的过程,包括心脏骤停、大出血、气道异物阻塞等事故的紧急抢救。普及这些急救知识和技能是高校的职责。

我们的“生命紧急急救”课程之所以向各个年级、各个专业的学生开放,是希望每个人都有机会了解和掌握急救技能。医学知识专业性很强。为了使课堂内容更加易懂、有趣,我们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案例分析、视频、现场模拟演示、小组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情景教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急救知识以及沉浸式环境中的各种技能。

每当我们教授手动CPR和AED的使用,以及伤口包扎、骨折固定等技术时,课堂上的气氛就突然热闹起来。很多学生都想尝试一下,“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他们不停地问我们动作是否标准、强度是否合适、如何调整……

其实这个社会并不缺少爱。很多时候,人们因为不懂得急救技能而不敢上前救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课程,让更多的青少年掌握急救技能,做到敢救、会救、懂得救,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救援,并保护每一个生命。

非遗历程,传统与现代碰撞火花

讲述人:付雷,西北工业大学工程实践训练中心实践教学导师

当非遗技艺与智能制造融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在我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珐琅设计与制作》课程课堂上,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科技之间正在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老师,这门课程的报名人数已经达到上限了,您觉得我们可以增加人数吗?”在每个课程注册周期中,学生总是会询问。

工科院校为什么要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听起来有点意外。有一天,课程组的梁小雅老师得到了一只景泰蓝珐琅发簪,一个线条清晰的美丽图案出现在她的眼前。随后她把自己的“惊人发现”告诉了课程组组长陆兵老师:“这不是我每天上课都画平面图吗?”这给了正在苦恼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实践课堂的陆兵老师一个想法——景泰蓝和工程实践课程建设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课程团队确立了“文化智慧传承、艺术跨界追求、价值工程塑造”的现代工程教育理念。希望通过掐丝珐琅课程,让学校的工科学生受到更多的艺术熏陶,提高人文素养。 2017年秋季学期,“非遗景泰蓝珐琅设计与制作”课程开课后,很快就爆满了,此后每年都如此。

如今,在学校的实训中心,总能看到这样“奇怪”的课堂:学生们穿着汉服,向老师学习景泰蓝的历史;学生们穿着汉服,向老师学习景泰蓝的历史;通过造型设计技术设计三维珐琅文化创意作品;穿梭于数控机床、激光切割机、3D打印设备、PCB制板机之间,精心制作珐琅图案;利用计算机编程语言,让珐琅创意作品展现出现代与传统的融合之美……

我想,对于我们培养飞机设计人才的大学来说,通过开设这样的选修课,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和掌握的审美意识和工程能力,一定会对他们今后设计飞机产生启发,使他们能够设计飞机更多中国元素、科技、美学。 (记者陈海波、邓辉、金浩天、张亚雄、张国胜、张哲浩、严胜和,通讯员李宇飞)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卡奇财经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fhnjr.com/?p=99819

作者: 卡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