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不需要在田间忙碌,只需要通过控制大厅的平台或手机进行远程连接和控制,就能一键精准控制整个农田的‘灌溉包’。” 10月19日,在全国灌溉论坛上,黑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刘勇形象地介绍了他的智能灌溉系统家族的“新成员”——移动灌溉头机。该设备担负着整个滴灌系统的增压、供水(肥、药)、过滤等重要任务。可准确实现农田水肥实施情况监测、生长环境提前预测、灌溉施肥智能决策。
“研究开发农民用得起、用得起的好项目。”多年来,刘勇一直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研发了多种智能施肥机、灌溉控制器、智能喷灌机等设备,让好的技术真正服务于田间的农民。
深入田野,开发实用实惠的项目
21日,刘勇一下飞机就赶回学校科技园实验室。 “我没有时间休息,我得忙着手头的工作,过几天我还要去外省推进项目。”多年来,刘勇已经习惯了这种长途旅行。在他的努力下,他的团队先后在北大荒集团、山东绥化市、山西等省市进行相关实验和技术推广,开展数字农业、农机装备、精准控制算法等技术研发。
刘勇回忆道:“小时候,我住在友谊农场,接触过田里插秧、拔草,还看到了很多从国外引进的大型农业机械,对土地的感情由来已久。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骨头里了。”他说,搞农业科研,首先要到田里学。传统农业具有高耗水、高化肥、高能源消耗的特点。如果当前的灌溉量和灌溉时间控制不准确,将会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样,如果施肥量控制不准确,就会出现施肥过多的情况。也将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为了更好地节约用水,2017年,团队把目光投向了现代滴灌系统的研发和应用。
以前一个人管理几十亩地,现在可以管理几百甚至上千亩地。
为了更好地发展科研成果,让其开花结果,刘勇带领研究生推广各项技术。多年来,团队与黑龙江东方节水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东水智慧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实现了多项专利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开发,并开发了智能施肥机和灌溉控制器。等产品实现批量生产和销售。
刘勇说:“我们利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农田灌溉提供了一双‘千里眼’。”智能灌溉施肥系统应用于农作物灌溉、施肥等种植领域。它由无线灌溉控制器、数字卷盘式喷灌机、智能变频控制、全自动反冲洗过滤、物联网水肥一体机和作物生长模型组成。从水源中取水并加压,并添加化肥和农药。井水经离心过滤器和自动反冲洗叠片过滤器净化后,为农作物提供用水。具有数据采集、人机交互、调速、自动停机、故障报警等功能。
刘勇介绍,智能灌溉系统可以准确预测作物需水需肥的时间,根据作物需求进行精准灌溉、精准施肥。 “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需求,可以实现精准的数据化调控,无论是浇水还是施肥,都可以依靠数据来达到最佳的生长效果。”与传统种植相比,智能灌溉系统可节水40%,节肥50%,节省人工50%,增产20%~30%。 “也就是说,以前一个人管理几十亩地,现在可以管理几百、几千亩地。”刘勇说道。
农业技术研究永无止境,校企共同创造亩产记录
截至目前,刘勇老师的科研团队已在黑龙江省北大荒集团各个农场以及绥棱县、依安县等7个县市的稻田安装了3000多个传感器,并与企业合作建设先进的智能灌溉系统。联合技术研究中心开发智能施肥机械、灌溉控制器、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平台等相关技术。五年来,推广面积超过50万亩,创下黑龙江省、黄淮海省玉米亩产纪录。
今年4月,刘勇团队承担了肇东市单块面积20万亩的灌溉技术应用,并与黑龙江省农科院、河海大学等相关农科专家合作,监测气温和实时获取耕地不同深度的湿度信息。 、气象信息、农作物长势、病虫害信息等,随时指导农民何时灌溉或放水、何时施肥或喷洒农药,从而实现精准施肥、精准灌溉。
“我始终坚信,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未来的大型灌溉系统将变得更加精准、高效、绿色、智能。这也是我和我的团队的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刘勇团队推动黑龙江大学与国内40多家相关企业共同成立黑龙江省智慧灌溉水肥一体化产业创新联盟和黑龙江省智慧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解决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带动产业链合作加速发展。 。在刘勇看来,农业技术研究永无止境。只要他还有能力,他就会一直做下去。
实习生王珊珊 哈尔滨日报记者王跃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