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养卡技巧

从挖掘精神内涵入手,激活传统节日当代价值

从挖掘精神内涵入手,激活传统节日当代价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认同,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的滋养。”

传统节日体现了几代人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认同。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今天,如何进一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丰富传统节日的当代表达方式,特别是如何“感动年轻一代的DNA”,将有助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

为此,我们发起“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时代表达”系列圆桌讲座,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 编辑

嘉宾:

叶淑贤,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家协会原副主席。

郑屠友,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刘大贤,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

主持人:少陵记者

传统节日是千百年来人们自发进行的有效选择。

主持人:不用说,传统节日今天已经发生了变化。比如,人们常常感觉节日气氛淡了,活动少了,风俗习惯丢失了。尤其是在年轻人中,似乎吸引力较小。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刘大仙:我觉得我们今天讲的传统节日应该从范围上来界定。是指与前现代时期老百姓的生计、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顺应自然节律而形成的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有一个现象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十一月以后,南方很多少数民族已经开始庆祝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元旦。去年,我在四川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工作。 11月13日是农历十月初一,是羌族人民庆祝羌年的日子。 11月20日,恰逢彝族人民庆祝彝族新年。苗族的苗年和侗族的侗年也即将到来。从北到南的地理来看,这些节日一般在农历十月到十一月之间举行,也就是收获的季节。农忙过后,大家举行丰收庆典,祭神祈福,给亲朋好友带去祝福。欢聚一堂,共赴盛宴。节日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工作过程中的休息、放松和休息的时间。休息期间,人们举行各种仪式、歌舞、晚宴,这实际上形成了涂尔干所说的“集体欢庆”。

另一个例子是蒙古那达慕。一般发生在农历六月初四之后。这是水草茂盛、牧马欢腾的夏季。只有这样,人们才有精力去聚会、庆祝、盛宴,而不是在风雪交加的秋冬季节。

因此,文化有最现实的起源。传统节日的发生必定有特定的历史根源,与发生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劳逸结合的生活节奏密切相关。节日期间,人们在身心上进行调整和放松,为下一步的繁衍积累体力、情感和精神能量。因此,在农耕时代,或者说在农耕主导生活节奏的地区,节日具有消费和生产的双重内涵,是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现在,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春耕、夏秋、收获、冬储的自然节律对很多人的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小。传统节日的功能必然会随着生活本身的变化而变化,有些功能确实已经淡化。

郑土友:我非常同意达先生的说法。传统节日是人们在千百年来的长期生存活动中,为适应天时地利等各种自然环境和条件而做出的非常有效的选择。从它们的出现来看,它们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即使到了今天,如果我们离开城市,去广大的中小城镇和农村,我们会发现当地的人们仍然过着有味道的节日。我已经连续五六年春节去过河南省鹤壁军县了。大皮山每年正月都有古老的庙会。是华北四大庙会之一。据说每年参加人数达450万人。今年我又去了广东潮汕地区。元宵节期间,各乡镇、各村都举办了很多活动,人山人海。同样,在陕西农村,春节期间社火表演也在蓬勃发展。除少数由政府组织外,大部分都是民间自发的。

主持人:刚才专家讲的实际上说明了两点。首先,传统节日与农耕生活密切相关,是因应农时而产生的。因此,判断节日气息是否淡化、活动减少、习俗丧失,是观察角度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其次,即使在今天,传统节日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应该对它在民间的吸引力充满信心。

郑土友:是的,经过长期的传承,很多民族精神已经浓缩在传统节日中,渗透到老百姓的血液里。平时可能感受不到,但很容易受到启发。

同时,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传统节日从来都不是固化的,而是一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发展理念,并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

叶淑贤:传统节日的自我更新是与时俱进的。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就是端午节。

端午节原本是换季期间的抗疫节日。我们目前所知道的端午节的很多习俗,包括划龙舟、挂菖蒲、酒雄黄、驾御船、沐浴兰花汤等等,都是为了送走瘟神——也它旨在避免瘟疫流行。六朝以后,端午节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不仅纪念屈原,还纪念伍子胥、曹娥等。

在科学繁荣的时代,人们对​​瘟疫有了正确的认识,端午节就成了“粽子节”。这实际上是历史变迁造成的文化和记忆的断裂。

郑土友:我按照叶老师的思路。类似的例子还有清明节和七夕节。随着清明节后来的发展,它融合了上巳节和寒食节的内容;七夕节原本是祈求吉祥的意思,后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混合在一起。这是传统节日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传统节日完成了各种文化元素的积累和沉淀,从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同时,传统节日在发展演变中,还有一个不忘本源的特点。例如,宋朝时期,逢年过节,人们把祝福写在纸上,送到对方家门口,称为帖; 20世纪80、90年代,大家都会互相拜年;现在已经演变为通过微信发送新年祝福。形式变了,但祝福的核心却没有变。而那个没有改变的核心,其实就是这个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传统节日的原因。因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各种载体,而传统节日在这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比如,过年拜年、发压岁钱的习俗,就蕴含着尊老爱幼的核心;节日期间走亲访友,互相赠送礼物,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交火、舞龙舞狮等活动,将缓解和改善社区之间的人际关系。

发挥传统节日的当代价值,必须同时看“内”和“外”

主持人:郑老师把我们的话题带到了下一阶段:传统节日的当代价值。

刘大仙:关于这一点,我可以补充一些我的看法。仍以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例,虽然地处西南边远山区,虽然农业仍占很大比重,但由于人口、技术、文化的流动,人们的生活明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信息。一方面,如今的羌年仍然具有与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分享劳动成果的原有功能。正如郑老师所说,这是一个基本核心。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原有羌族年节活动在现代语境下的文化创意改造,有意增加了一些新创作的歌舞、食比表演仪式。食比是类似于彝族的毕摩,或汉族一些地方文化中的道公、端公的人物。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原有的形态都发生了变化。那些新创作的表演已经逐渐剥离了原有的神圣和信仰内涵,更多的是供外国游客观赏的文化符号。比如说过去,祭祀结束后,亲戚、朋友、邻居都会摆宴席,大家聚在一起分享食物。这主要是一种种族内部的行为。现在它们将与外国游客分享,这种分享被赋予了文化意义,表明羌族是一个具有特殊分享意识的民族。

换句话说,《强年》更多的是当今乡村振兴和文旅发展的演艺项目。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能说它扭曲了传统,因为原民族的人们也能在这个节日中感受到集体的氛围和快乐,同时通过一些文化符号的提取,转化其象征价值。成为具有流通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文化产品。这样,原本一个地方性、民族性的节日,实际上就拓展成了一个可以为其他地方、其他人群所共有的节日。

这种共享和扩展的过程并不是当今时代才发生的变化。任何一个民族或地方的节日要想在历史的进程中保持传承的活力,就需要在文化传播和文化接触的过程中,在不断拓展自身边界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精神文化内核。成为一种可以被非本地、同一民族的其他人共享的文化产品。只有这样,它才能变得有活力,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而不是成为一个博物馆般的存在。我把这个过程概括为“向内”的自觉与“向外”的分享的结合——向内探索其精神文化内涵;向外拓展并向更多受众推广。这或许是传统节日有效发挥其当代价值的一种方式。

叶淑贤:挖掘传统节日的精神文化内涵非常重要。我可以从一件事开始。大家都注意到了明年春节的放假安排,从初一到初八。如今,大家都把这个时期称为春节假期。事实上,这期间的每一天都是不同的假期。例如,据《荆楚年记》记载,正月初七为人日,人们要登高赋诗。这不是古人的诗节吗?所以《唐诗全集》里就有那么多以“仁日”为题的诗。

我为什么这么说?近年来,通过法定节假日的形式,至少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期间,人们有了一定的休闲时间。但如果没有精神内容来丰富,大家也就只是享乐而已。所以我们有一种感觉,尤其是在城市,传统节日被简化为美食节。民俗美食当然是必要的、必要的,但如果缺乏精神引导和弘扬,将是对传统节日文化资源的巨大浪费。比如,我们能否恢复人日登高赋诗的礼俗,并与我们的诗歌传统联系起来,将正月初七仪式化、仪式化为人日?这可以带来很多充实而有益的精神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增加了节日生活的正能量和正向,增加了正月初一到十五的精彩内容。从初七赋诗,到十五猜灯谜,完全串联起来,成为一个陶冶诗情、启迪智慧的新年佳节。

主持人:确实,要激活传统节日的当代活力,放假是第一步,但同时也需要很多内容来丰富人们的节日生活。

正如多位专家所言,由于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农时息息相关,在整个社会加速城市化进程的今天,如何让城市年轻人亲近传统节日,让传统节日更多节日走进城市生活,关系到传统节日未来的延续和发展。我们将在下一次圆桌论坛中继续与大家讨论这个话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卡奇财经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fhnjr.com/?p=99222

作者: 卡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