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美亚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柯敏浩老师介绍了学校情况。本期所有图片均由魏瑶拍摄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工作人员正在为企业服务。
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曾阳向记者介绍了他的实验室设备。
青岛明德双语学校副校长孔凡琪(中)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山东省青岛市累计13次入选“魅力中国——外国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十强榜单。作为沿海开放城市,青岛始终走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前列。吸引了大量外国专家来到这座城市、定居、工作,为这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不久前,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外国人才研究中心指导、青岛市科学技术局主办的“2024走进魅力青岛”调研活动在青岛举行。本报记者实地探访,看看外国专家如何融入这座城市,爱上这座城市,融入这座城市繁华的生产生活。
“在这里工作非常有成就感”
美国人克里斯还记得,当他第一次选择来中国时,他的母亲告诉他,“你可能呆不了三个月”。没想到,这一呆就是九年多了。
现在,作为青岛明德双语学校的外教,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中国人和美国人其实很相似,不同的是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我很喜欢了解它。”这些历史。每次我回到美国,我都要告诉你们这里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有多喜欢这种生活方式。”
克里斯坦言,当他第一次收到来青岛的邀请时,他甚至不得不打开地图。但当他乘坐高铁来到这里,看到美丽的城市和新建的学校时,他被吸引了。 “我希望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并与每个人一起从基础开始做这件事。”
来到青岛工作对于很多外国专家来说是一个充满惊喜的过程。
海信集团来自日本的视频技术和画质设计专家藤井敏之告诉记者,今年2月,他经日本人介绍来到了海信。作为一名从事电视画质设计20多年的专业技术人员,他觉得这家中国公司要做的事情和自己的想法非常吻合,非常有吸引力。
来自韩国的冰箱制冷系统设计专家颜仓元告诉记者,他在韩国一家大型招聘网站上看到了相关信息。起初他有些犹豫,但一位朋友之前来中国工作过,给他介绍了中国的快速发展,这才让他下定了决心。
“来海信工作之前,我没有海外生活和工作的经验,但青岛和海信对我来说都是非常好的选择。”严沧源告诉记者。在海信,公司会提供充足的人员和设备支持,让他深入研究,然后与项目组一起完善。 “在这里工作非常有成就感。”
海信集团创新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伟告诉记者,在海信,人才引进一直是“重中之重”的工程。 2010年起,海信启动了全球招聘人才的新模式。集团领导团队曾带队赴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举办人才洽谈会,接触和招募行业领军人才。比如,他给海信光芯片领域8名国家级人才工程专家、2名省级人才工程专家,全部来自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人才引进政策。
刘伟表示,海信也非常重视吸引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朋友圈”作用。创新人才识别路径,拓宽人才来源渠道。
颜沧源也相信,外国专家的口碑会吸引更多人来到青岛。他以自己为例。现在每次他回到韩国,见到以前的同事,他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对海信的各方面赞不绝口,所以那些专家都认为这是一家非常好的公司。
多年来,青岛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这里定居。当地还为外籍儿童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我们希望培养勇敢的世界公民,帮助建设一个和平的世界。”青岛美亚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柯敏浩老师告诉记者。这位来自南非开普敦的教师是来自美洲和亚洲 31 个不同国家的教师团队的一员。他们利用独特的文化视角和教学风格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多样化的学习环境。
校园里,从一楼色彩缤纷的教室到三楼宽敞的走廊,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学生的欢声笑语。
培育吸引全球人才的土壤
阳光照进大厅,照在墙上挂的钟上。北京、伊斯兰堡、明斯克、莫斯科、杜尚别、塔什干……这就是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 2020年12月,在科技部、外交部等部委的支持下,在青岛正式成立。
展位上展示的是在该中心支持下完成的各领域合作成果。从导航模拟器,到创伤急救、止血颗粒等医疗用品,再到各种可以改善土壤环境的产品,品类非常丰富。
墙上挂着“科技”、“文化”、“经贸”三个字。中心主任赵忠元告诉记者,这是中心工作的三个方向。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成为各行各业国际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企业不再需要组建自己的专业团队,通过嫁接平台的功能,利用我们当地的协作中心,就可以实现快速的国际合作。”
上合组织国家人才在中心的帮助下,与青岛的交流日益增多。例如,中心协助俄罗斯自然科学院惠密周院士团队与青岛海诺公司合作的“透明质酸片段B-HA外用产品及注射液”产业化项目,已启动。
更多合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截至2024年上半年,已与俄罗斯工程院、俄罗斯自然科学院、莫斯科国立大学、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科学院、乌兹别克斯坦国立大学、哈萨克斯坦国家科学院和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院。谅解备忘录。
该中心着手建立全球人才库和技术数据库,积极寻找和筛选来自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人才。赵忠源告诉记者,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云超市,储备了297名国内外有效专家名单、10491项有效前沿技术。
30公里外的青岛农业大学在引进外籍人才方面做出了很多探索。
“与‘北上广深’相比,青岛有什么优势?为什么外国人才到我们这里来?”青岛农业大学副校长孙庆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他告诉记者,学校引进外籍人才不仅靠丰厚的薪酬,更注重学科建设。通过搭建人才支撑平台、实施精准引进策略、优化服务体系,为人才创造沃土。
例如,青岛农业大学的草学学科是山东省唯一的草学学科。青岛农业大学还依托草学、马学等特色学科建设优势,吸引外籍人才。如今,校园里聚集了25名外国专家。 。
英国皇家农业大学的Nicola Diana Cannon教授是两校联合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协调人之一。她告诉记者,“我喜欢沿着青岛的海岸线漫步,参观这座城市的各个景点,了解这里的人们。这座城市本身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青岛的魅力让我对青岛充满信心。”我期待看到更多的国际合作在这里蓬勃发展。”
与青岛一起走向未来
对于很多外国专家来说,青岛的发展水平和中国同行的水平常常让他们感到惊讶。
青岛松下电子元件(保税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新官根去年才来华工作。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对中国同事印象深刻,认为这里的人才素质非常高。
新冠根介绍,该公司有7名来自日本的专家,将在青岛工作3至5年。他告诉记者,虽然松下一向以管理着称,但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也必须不断创新。比如,他希望将在中国市场得到验证的新经验反馈给日本总部,提出新建议。 “在中国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变化比日本来得更快。我们希望能够适应这种变化,让我们的理念赶上中国的发展速度。”
青岛松下电子元件(保税区)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石上武在来青岛之前曾在多个城市工作过。
“我感觉中国同事工作起来很积极、很积极、很热情,很多任务都进展得很顺利。”石上告诉记者,他觉得以青岛为代表的海外工厂的技术能力并不亚于日本。本国的。
对于石上武士来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青岛的营商环境特别好。不同的政府部门会主动到企业走访,询问是否有什么困难,政府可以提供哪些帮助。
与中国携手,帮助青岛变得更好,成为许多外国专家的共同心声。
来自塞尔维亚的篮球老师菲利普已经在中国执教多年。他告诉记者,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孩子们最大的问题就是过度沉迷手机。许多孩子使用手机而不是当面聊天,而且许多孩子戴着眼镜。 “我希望通过运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尽量减少使用电子产品,多锻炼身体,多社交。”
来自南非的教师马尔科告诉记者,他之前攻读博士期间的课题是研究中国的崛起,而中国也是金砖国家。
“仅这个地区就有六所大学,还有像我们这样的国际学校。这里是高质量教育的集中地。”马可感叹,仅明德学校所在的青岛西海岸新区古镇口的教育资源就超过了很多城市,看到这里的发展蓝图和未来前景后,他很想参与其中。
“我们希望与青岛一起前进。”马可说。 (本报记者 刘少华)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0月22日第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