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在青岛老年大学建校35周年之际,学校历届校长重返校园,感受学校日新月异的变化,为学校送上深情祝福。
我们风雨同舟35年;这35年的丰硕成果和桃李芬芳,离不开这些为学校发展建设做出无私贡献的老年大学生。
在学校的发展史上,老校长用他们的汗水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让我们来听听他们与学校的难忘故事。
【1995年至2006年——李红玲:我见证新校舍拔地而起】
右:青岛老年大学原校长李红玲
左:青岛老年大学原校长陈熙源
2005年,青岛老年大学新教学楼建成,7300平方米的校园投入使用,成为李红玲心中最深刻的记忆。
资料图片:2004年新校舍奠基仪式
今天,当走进崭新的报告厅时,李校长难掩兴奋之情,“这两栋楼是我在任时建的。”说这话的时候,他的脸上写满了激动和自豪。 “我看到学生的班级越来越多,课程也更加多元化,可以服务更多的老年朋友,而且越来越好。”李红玲很高兴。
现青岛老年大学一角
【1998年至2012年——魏玉顺:15年前的校庆依然充满真情】
魏玉顺 青岛老年大学原副校长
从1998年到2012年,十几年的辉煌岁月里,魏玉顺副校长始终守护着青岛老年大学。 “2005年,学校开辟了7000多平方米的校园,这在当时的全国是第一家。”魏校长自豪地说:“当时,高级大学联谊会会长张文范带领全国高级大学校长来学校参观,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我们也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资料图: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长张文范同志莅临市老年大学检查指导工作
今天在学校35周年校庆庆典上,魏校长感慨万千,“15年前学校20周年校庆是在800平米的老校舍里举行的,远没有今天现代和隆重,但也很隆重。”依然充满真情和感动。”
【2005年至2007年——王秉兰:现在老年朋友再也不用一大早去排队报名了】
王秉兰 青岛老年大学原校长
走进今天的青岛老年大学,看到校园里精神抖擞、精力充沛的学生们一直在学习、在玩乐,王秉兰校长从心底里为他们感到高兴。
“我记得以前在老年大学报到的时候,不像现在在网上报到,学生凌晨三四点就在门口排队。” 2005年至2007年,王秉兰在学校任职期间,这个小细节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登记采用现代化手段,更加公平合理。最重要的是,让老年朋友享受到信息时代带来的便捷服务。”
【2009年至2013年——庄子石:那些年,我被“万人学校”感动了】
庄子石 青岛老年大学原校长
“回到青岛老年大学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庄子石校长说。
2009年至2013年,庄子石担任青岛老年大学校长。他提出“亲情服务、友善教学”的理念,打造温馨校园。在他的带领下,青岛老年大学跻身全国老年大学前三名,创造了“万人学校”的辉煌历史。 “青岛老年大学有上万名学生,学校得到了学生们的支持和喜爱,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庄院长说道。
未能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一直是庄子石心中的遗憾。但如今的高级大学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课程丰富多彩。他不禁为学校现在的教职人员点赞。
(热爱青岛/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见习记者:刘宇 摄影:尹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