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报见习记者罗曦记者王俊丽
1932年5月28日,《青岛时报》的《城市新闻》栏目刊登了一条简短的消息:“国立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编者注)最近成立了一个新的戏剧社,名为海鸥剧社。俱乐部定于今天28日晚上7点30分在学校礼堂举行首次演出。”
2024年9月10日,由海鸥戏剧社创作排练的话剧《文生昌》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体育馆首演。该剧根据我国波浪研究奠基人、物理海洋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文胜昌的一生故事改编。这是向中国海洋大学庆祝建校100周年的致敬之作。
中国海洋大学原创话剧《文生昌》首播。中国海洋大学团委供图
九十多年的艰苦奋斗、风风雨雨。作为中国海洋大学历史最悠久的社团之一,海鸥戏剧社见证了中国海洋大学的成长和发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凝聚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
一只诞生在革命洪流中的海鸥,翱翔在浩瀚的海天之间。
海鸥展开翅膀,不断歌唱
两个月前,当编剧孙丽萍第一次将话剧《文盛昌》的剧本交给这个看似年轻的学生剧团时,她感到有些不安。
“这部剧的创作并不容易,文胜昌院士是海南大学学子心中的一座灯塔。无论是和文院士相处过的老师,还是听过他故事的同学,甚至是毕业多年的校友。”很多年前,每个人都对此感兴趣。”这部剧让人充满期待。”孙丽萍说道。
据海鸥戏剧社指导老师、基础教学中心艺术部老师朱琳介绍,为了排练好话剧《文圣昌》,学校请来了多名校内外专业人士,从剧本创作、演员选择、舞台设计、布景创作等一应俱全。指导和参与日常排练等方面的工作,但坚持采用“全学生演员阵容”进行排练。对此,她解释道:“我们的想法很简单,首先要坚持‘海上的人说海上的大事’;另一方面,我们也相信他们能做到。”
“整个演出持续了2小时20分钟,没有观众提前退场,他们都沉浸在与这部剧的对话中。”回忆起话剧《文盛昌》的首映,编剧孙立平对这群非专业的学生演员表示,他的态度从担忧转为敬佩。她表示,无论是每句台词背后流动的情感,还是每句对话的分寸感,这些她没有写进剧本的细节,都通过海鸥戏剧社成员的完整表演传达了出来。 “他们的表演让我产生了深刻的共鸣,超出了我的预期。”
在朱琳看来,无论有多大的困难,这些“有上进心”的学生都会尽力去克服。自2017年执导《海鸥剧社》以来,她时常被剧社的氛围所感动。 “他们对戏剧的热情真的超出了我的想象。”她提到,虽然自己从未接受过任何系统的专业训练,“连台词都读不准”,但此前她一直在“疯狂成长”。海鸥剧团始终保留着最纯粹的爱。
承载着外界的期待,海鸥剧社的成员们在今年夏天开始了紧张的排练。作为这部大师剧的主演,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马子越感受到的压力更为强烈。 “我们每天下午2点开始排练,一直到晚上10点或11点。”集体排练结束后,马子越会独自整理台词直到深夜,反复寻找感情。
作为海鸥剧社的领导之一,今年大三的付小溪也放弃了暑假,承担起道具准备和舞台管理的相关工作。为了保证最终的效果,从沙发的位置到磨盘的直径,她都需要与导演、舞台老师、道具公司进行沟通和确认。 “如果导演对道具有任何疑问,我随时可以解答。”
第一轮三场表演结束。听着观众们不断的掌声,话剧社的成员们都松了口气。 “对于一个兴趣俱乐部来说,长期密集的排练考验着我们对这个东西的喜爱程度。任何退缩的想法在压力和痛苦面前都会被无限放大。幸运的是,我们所有人都经受住了,通过了这次考验,”马子越说道。
中国海洋大学原创话剧《文生昌》首播。中国海洋大学团委供图
“我觉得在海鸥戏剧社,大家始终保留着一种信仰感和对艺术的追求。”早在高中时,热爱表演的何雨涵就通过社交平台了解到了海鸥剧团;高考后,他如愿以偿地考入了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并立即报名参加了海鸥剧团。虽然期待很高,但何雨涵表示,《海鸥》剧从来没有让他失望过。 “无论是学长们的能力,还是学校对戏剧社的支持,我都觉得超出了我的预期。”如今,作为海鸥戏剧社现任社长,何雨涵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因为女性角色不多,所以大部分女孩都在幕后工作。我希望未来,话剧社可以创作更多围绕女性的剧本,让越来越多喜欢表演的女孩能够登上舞台。”
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国家一级导演王晓英为海鸥戏剧社2023年戏剧艺术专题讲座,在观看学生们创新表演的对话剧《理查德》后III”,他说:“这个版本不是猫老虎的空壳,而是真正思考的结果,释放了年轻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朱琳看来,戏剧社成员持续不断的活力和动力,源于学校给予的包容和支持。 “我们每学期都会举办‘飞翔的海鸥’戏剧周,演出5部左右的剧目,学校给学生充分的表演空间,对学生自己创作、表演的剧目给予充分的发挥空间。另一方面,她认为成员们的信仰感是受到历代“海鸥”不畏艰难、敢于吃苦的精神所激发的。影响。 “经过近一百年的风雨飞行,这只海鸥有了自己的灵魂。”
红海鸥,蓝色梦想
立于黄海之滨的海南大学,学生对海鸥并不陌生。由于海鸥的骨骼是中空的管子,因此它们可以灵敏地感受到气压的变化,从而准确地预测天气变化。当海鸥飞近大海时,通常是阳光明媚、天气好的时候;如果它们成群地飞到海边,或降落在浅滩、岩石或礁石周围,成群地飞行并发出噪音,则表明风暴即将来临。每当航程迷失或大雾时,海鸥的飞行方向也可以作为航海者寻找港口的依据。
作为山东省最早的革命红色剧团,海鸥剧团自成立以来就以弘扬爱国主义、振兴中华为己任。曾在《月亮升起》、《工厂夜景》中演出,表达底层人民对剥削和压迫的反抗。以及宣扬抗日思想的戏剧,被称为“预言风暴的海鸥”。 1933年夏,青岛市委被摧毁,海鸥剧社活动终止。但革命精神激励着有志之士坚持不懈地奋斗。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经过几代学生的努力和校团委的组织推动,60多年后的1998年春,海鸥剧社重新成立。随着《雷雨》、《项链》、《爱情》、《暴风雨来临》等剧目的成功演出,海鸥戏剧社宣告重生。
“1998年5月17日,一个细雨蒙蒙的夜晚,6月2日礼堂昏暗的灯光下,海鸥剧团重新回到舞台。”中国海洋大学1996级校友、海鸥剧团原社长潘彦谦曾在《话剧社首演》一文中写道:“原来话剧,或者更具体地说,舞台,能给我这样纯粹而简单的快乐,足以持续一生。正是这种喜悦感以及随之而来的成就感和责任感驱使我把话剧社打造成一个实现梦想、锻炼意志的场所。”
随着海鸥再次扇动翅膀,潘彦谦的设想逐渐变成了现实。一部又一部《海鸥人》从现实中汲取养分和灵感,立足生活创作剧目,创作出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和海洋文化特色的优秀剧目。
话剧《永不消失的浪潮》以海南大学校友张辰川为主角。话剧《快点》讲述了国歌歌词作者田汉波澜壮阔的一生。 《海鸥四部曲》系列剧以学校师生、校友为背景。 《魂》、《山海情》、《谁打我鸭》、《守望》……越来越多的剧目在校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看海鸥戏剧社的戏剧”已成为海南大学校园的热门主题。这是流行的“毕业前必须做的20件事”之一。
“给我印象最深的戏是我3年前参演的电视剧《海之魂》。”据何雨涵介绍,《海洋之魂》取材于中国海洋大学青年教师王成海在海洋资源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救援任务。它是根据一位同事的悲惨死亡而创建的。至今,他还记得最后一幕王成海深情的独白:“未来,梦想将由我们的学生来实现,他们传承我们的科研情怀,求真务实,追求长远目标,对祖国怀有深厚的感情。”而对海洋的热爱也必将像巨浪一样奔向远方,奔向明天。这是我们的海洋事业,也是我们国家渴望的明天。”
“‘就像一座孤独的火山,俯视着愤怒的海洋。’温院士写的这首诗恰如其分地描述了他自己的一生。”在文胜昌院士身上,孙立平感受到了一个科学家的坚忍不拔。即使面对一生都无法弄清楚的巨大事情,你也绝不会放弃。
通过这部剧,主创团队希望向观众传达文院士“真诚面对自己、成为自己、成就自己、奉献自己”的故事。作为剧中的演员,马子越更注重剧本中隐藏的想法。至今,每当他回忆起排练的每一个细节,他仍然感慨万千:“在话剧社的日子里,我常常能感受到一种澎湃的生命力;它鼓励我不要因为任何事情而放弃任何事情。苦难会让我们止步不前,但我们要在每一次挫折中变得更加勇敢,一次又一次坚定地前行。”
“这次看剧,真切地感受到了老一辈科研人员的大义,文先生和夫人葛冠通互相扶持,与其他科研人员一起走过了中国海洋事业最艰难的岁月。”直到所有演员都鞠躬。灯光熄灭了,但文胜昌院士的独白依然回荡在2024级新生赵锐的心中:“我们要用海洋拼出中国的版图,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