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青岛讯7月4日讯(记者贾晓林)7月3日,青岛科技大学举办“媒体齐聚探索橡胶黄埔·扬帆启航时代新征程”媒体活动。
青岛科技大学“媒体融合探索橡胶黄埔·寻找新时代”媒体活动现场(央广网主办方提供)
本次活动参观了青岛科技大学崂山校区和四方校区,以及赛轮集团和软控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企业。
“黄埔”源于中国橡胶工业
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陈克政致辞(央广网发展主办方提供)
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陈克政介绍,青岛科技大学前身为青岛化工学院,始建于1950年,是亚洲橡胶与化工专业门类最齐全的大学。国内数千家轮胎、橡胶制品企业一半以上的技术和管理人员都是从该校毕业,学校被誉为中国橡胶行业的“黄埔军校”。在通过青岛科技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上市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持的企业中,赛轮集团和中国软控股份有限公司均是橡胶轮胎领域的龙头企业。
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示范基地(央广网发展主办方供图)
赛轮集团是在青岛科技大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立于2002年,2011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是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示范基地。也是国内首家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于一体的企业。集装备、新工艺、新管理模式于一体的信息化生产示范基地。
活动现场(央广主办方提供)
2000年,学校密炼机辅机项目孵化的软控股份有限公司于2006年在深交所上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国际橡胶机械的领军企业行业,能够为橡胶行业企业提供整体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20多年来,青岛科技大学与赛轮集团、软通等相关企业合作,形成了青岛科技大学独有的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示范意义。
本次媒体行,媒体团队参观了青岛科技大学综合体育改革打卡点、自动化学院机器人工程专业实验室、信息学院大数据专业实验室、软控装备工业实验室园区、赛轮集团智能生产基地、全球研发中心总部等。
“青岛大学特色”政产学研融合发展新思路
具体来说,本次活动的每个参观地点都准确对应了青岛科技大学与赛轮集团、软控等企业校企合作的每一个环节。
一方面,青岛科技大学是培育校企合作企业、带动企业发展的沃土。
以赛轮集团为例,青岛科技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橡胶领域的高素质人才是赛轮集团发展的前提之一。在公司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青岛科技大学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技术支持和发展平台,帮助赛轮集团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逐步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轮胎企业。
青岛科技大学历来高度重视专业发展。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19个,省级一流专业6个。目前,已有15个专业18次通过国际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数量居山东省第一。
本次媒体行,记者现场探访的机器人工程专业是以已有49年发展历史的自动化专业为基础的。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智能机器人山东省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重点学科。它是通过长期在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积累而建立的。这支专业团队为前不久“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问一号”任务由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邵伟、于蕾、曹梦龙、姚文龙等教师组成的团队负责。探测器准确安全着陆,提供技术护航。
活动现场(央广主办方提供)
记者走访的另一个专业“人工智能”,于2019年申请,2020年获批。该专业以深厚的数学基础为基础,以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前沿方向为导向,服务于国家和地区人工智能发展战略通过阶梯式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培养。
此外,青岛科技大学还从体育改革等更多维度提升学校综合实力。校园体育综合改革打卡区引起了媒体人士的关注。
据了解,这是青岛科技大学扎实推进《新时代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和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是立足起点精心打造的红色体育思想政治打卡地。
活动现场(央广主办方提供)
当天,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陈克政带着百余名大学生绕着崂山校区十多个体育打卡点跑遍了校园。青岛科技大学作为山东省高校体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全省教育系统首批试点单位,以“健康知识+基础体育”的体育教学模式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和“讲课、勤练、定期比赛”六个字的要求,启动实施了“课堂+练习+联赛”三平台一体化的综合体育改革。
另一方面,企业的蓬勃发展也为青岛科技大学深化学术领域带来了更多机遇和空间。
为满足橡胶轮胎全产业链技术创新需求,青岛科技大学、软控股份、赛轮集团共同建设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橡胶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橡胶中心)和国家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工程实验室等国家技术研发创新平台。
目前,国家橡胶中心聚集了4000多名科研人员,下设研究设计总院7个分院。研究方向包括装备、智能制造、轮胎、材料、互联网、化工等。七个分院拥有64个研究实验室和15个直属研究所。这个团队的专家人数占全国橡胶行业的一半以上。经过多年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积累,国家橡胶中心现已开始在装备、软件、新材料、互联网等领域发力。
校企合作赋能城市发展
作为中国第一家A股上市的民营轮胎企业,也是中国第一家“走出去”建厂的轮胎企业,赛轮集团目前在青岛、潍坊、东营、沉阳、越南、柬埔寨等地设有工厂(在建项目)。现代化的轮胎制造工厂,在加拿大、德国等地设有销售网络和物流中心,服务于美洲、欧洲等地区。 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154.05亿元,位居国内轮胎企业第3位、全球第16位。
活动现场(央广主办方提供)
产品方面,赛轮自主研发制造了全球最大的63英寸巨型子午线轮胎,打破了国外对巨型子午线轮胎技术和市场的垄断,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应用全球首创新型橡胶材料EVEC制备的“液态“金”轮胎,经全球权威检测机构检测,其滚动阻力和湿地抓地力指标均达到欧盟标签规定的AA级(最高级别)。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取得突破。
作为轮胎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赛轮自2015年开始推动工业互联网应用建设,2019年与中国电信联合共建“5G+AI”工业互联网实验室,推动轮胎行业发展。橡胶轮胎行业在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应用。 2020年,赛轮发布业界首个投入使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弹链云”,并与科大讯飞共同打造业界首个人工智能联合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