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萱带你一起了解
北航全面推进人才工作——
党的领导全面加强
强化政治导向。持续加强对青年人才的政治吸纳,近年来在一线教师中发展党员数量质量不断提升,事业编制教职工中党员占比67.6%,创建“ 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党建工作站”,把海外归国高层次人才紧密团结在党的事业周围。
青年人才罗斯达在北航入党
强化思想引领。构建“思想引领、榜样示范、底线约束”三位一体的 教师思政工作体系。实施覆盖全员、直达一线的“学习日”制度。深度凝练“空天报国”北航精神谱系,引导广大教师胸怀“国之大者”,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设立“立德树人奖”,连续5年共评选表彰59位师德楷模。全校教师崇尚师德、争创典型的风尚基本形成,持续引领“德教双馨”一流师资队伍建设。
“学习日”活动——重温入党誓词
高镇同院士获2017年首届立德树人成就奖
强化组织保障。树立全员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意识,系统谋划,做好人才队伍建设顶层规划。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和学院齐抓共管、协同发力的人才工作机制,为人才成长提供资源保障。完善人事制度体系,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氛围,为吸引人才、汇聚人才提供制度保障。
人才优势稳步增强
建立“校-院-团队”三级人才引育责任体系,持续优化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着力提升世界优秀人才吸引力,举办 国际青年学者唯实论坛,建立人才引进的海外联络员制度,打造“智汇北航”海外引才品牌,汇聚国内外一流人才。教师队伍规模稳步增长,结构合理,高端人才占比不断提高,高质量人才梯队比较优势不断提升。
截至2022年5月31日,我校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共计 362人(516人次),占专任教师比例12.1%,其中 院士31人,领军人才116人、青年人才215人,国家级创新团队45个,省部级以上教学名师49人。2012年以来 新增两院院士12人,当选数位居全国高校第4,工程院院士当选数位居全国高校第2;引育国家级领军人才134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258人次,培育国家级创新团队26个。青年长江学者、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新增人数在全国高校前10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占比和新增数量在“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名列前茅。
北航召开第四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动员会
《光明日报》报道青年科学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第三届“科学探索奖”先进制造领域获奖者陈华伟事迹
机制改革持续深化
学校坚持人才优先发展, 以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为重点,先后实施“卓越百人计划”“准聘长聘制”等人才机制改革,持续优化人才发展通道。聚焦“破五唯”与“立新标”关键问题,率先启动分系列发展与评价机制改革,建立 教师队伍“教研、教学、研究、实验和管理服务”五大系列,构建“分类管理,科学评价,强化责任,人尽其才”分系列发展与评价体系,一大批优秀教师成功引进和晋升,树立了潜心育人和科研攻关的鲜明导向。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在5个原子层厚的纳米磁性薄膜上写下“100年,中国‘芯’”。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积极探索推进人才特区建设。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整合优势资源,成立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打造国际人才特区和基础研究创新基地,引进海外优秀人才261人,其中顶尖人才23人,青年人才238人,48%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成立无人系统研究院、前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航空发动机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机载系统创新中心五个科研特区,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推动有组织的科研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团队育人成效显著,培育院士3人,100%的科研团队均有教师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
2019年5月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两位北航海归青年教授刘知琪、宫勇吉的故事
面向经济主战场,先后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13个异地研究院,积极参与国家和省部级实验室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成立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承建生物医学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大数据精准医疗高精尖创新中心、大数据科学与脑机智能高精尖创新中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项目。
人才效能不断提升
学校坚持人才以用为主,不断深化人才培养使用机制改革,不断升级人才干事创业平台建设,不断优化收益分配机制, 激励人才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人才效能不断提升。
学科建设方面,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4个A+学科,14个A类学科,“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全部名列A类。
人才培养方面,2012年以来,培育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45人,国家级精品教材主编16人,各类国家级一流课程、示范课程负责人29人,省部级教学名师36人。
北航王华明院士领衔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
科学研究方面,学校获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数量全国高校第二,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数量全国第一;2012年以来,新增国家级科技奖励获得者292人,“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两机专项等国家重大项目负责人218人次,专任教师中每10人就有1人为国家级科技奖励获得者;无人系统、临空飞艇,紧缩场系统、装备电磁兼容、高温/超高温涂层材料技术等一大批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成果涌现,大数据研判技术支撑国家新冠疫情防控决策,医工交叉创新成果多维度助力国家集训队冬奥备战。
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39人次,获批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9项;在集成电路、新型磁性材料、先进热电能源材料、纳米材料等基础研究方面做出原创性贡献。大科学装置、风洞等重大基础设施启动建设,获批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2项,位列全国高校第一。高端智库建设成效初显,深度参与两机重大专项、大型飞机重大专项战略咨询。科研经费总量居全国高校第九,人均经费居全国高校第一。人才队伍对一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支撑能力全面增强,事业激励人才,人才成就事业良好互动的生动局面基本形成。
北航人才工作经过70年的发展
进入又好又快的发展阶段
在对标中央、突出特色、
争创一流的人才工作实践中
不断深化认识,总结规律
形成 人才工作的 “北航经验”
(一)坚持落实党管人才原则
学校从政治的高度定位人才工作,不断健全党委 “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工作机制。把好人才工作方向,统筹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实施重大人才战略。做好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特别是青年人才和海外人才,确保人才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 学校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甘当人才发展的“后勤部长”。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营造氛围,加强保障,持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发力的人才工作格局。
(二)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北航作为“双一流”高校,准确把握“人才是第一资源” 的战略定位,把人才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不断深化人才强校战略的理念,持续实施人才工作重大举措,全心培养人才,紧紧依靠人才。以人才布局确定资源配置、引领学科发展,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二级单位考核的核心指标。努力成为高校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排头兵”。
为助力海外青年人才学术成长与发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着力提升解决重大问题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北航举办海外青年人才“星期五沙龙”
(三)坚持贯彻内涵特色发展
北航坚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双轮驱动。坚定人才培养自信,以国家重大攻关任务为牵引,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探索构建5个科研特区,形成“ 大团队凝聚人,大项目激励人,大平台锻炼人,大贡献成就人”的团队育人模式,形成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的“头雁效应”和人才集中涌现的“倍增效应”,创造和培育优势领域薪火相传的“师承效应”,实现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切实提升。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瞄准重大原创性基础课题和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事业平台与学科平台相统一,促进各学科人才融通发展。
北航苏东林院士领衔的电磁兼容技术创新教师团队
(四)坚持以质为先精准引才
把汇聚一流人才和人才自主培养相结合,以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提高人才引进与学科建设需求的匹配度,以第三方同行评议、深度面试为抓手,严把进人质量关。强化海外人才引进,举办国际青年学者唯实论坛,搭建国际交叉科学研究院国际人才特区,实现“人才-平台-学科”三位一体、相互支撑的良性互动格局,形成“以才引才,以才聚才”的人才引进“集聚效应”,青年人才队伍质量稳步提升,高层次人才比例不断提高。
(五)坚持不断深化综合改革
机制改革围绕建设目标,资源配置围绕人才发展,从2012年发布人才白皮书起,学校致力于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机制改革探索,先后实施“卓越百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和“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等机制改革,大幅提升学校高层次人才储备量。全国教育大会之后,率先构建教师队伍分系列发展体系,聚焦“破五唯”“立新标”的人才评价改革,形成立足本职岗位、实现分类卓越的鲜明导向,激发了广大教师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动力。
(六)坚持营造爱才敬才环境
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和氛围,支持领军人才挂帅出征,青年人才挑梁担纲,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为人才发展提供以信任为基础、以干事创业为导向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全方位配置发展资源,不断优化和提高人才的薪酬福利待遇,保障人才落户、子女教育、住房等方面后顾无忧。
伟大事业呼唤人才
伟大时代造就人才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面向国际学术前沿
北航人不断立功
不负时代,不负使命!
出品 | 航小萱®工作室
素材来源| 人事处/教师工作部
编辑 | 胡译文
手绘/王美茹
那么,问题来了
做好人才工作
你有什么好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