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供稳价政策注重市场化。5 月12 日,国常会首次聚焦大宗商品价格问题后,多部委相继展开工作,政策调控预期持续升温,钢材、铁矿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暴跌。5 月26 日国常会再度聚焦原材料价格问题,但强调用市场化办法引导供应链上下游稳定原材料供应和产销配套协作。李克强总理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表示,保持宏观政策必要支持力度,注重用市场化办法解决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市场化的调控思路或意味着官方的严厉态度有所缓和,更加重视供需两端的调节,商品市场有望回归供需基本面的定价逻辑。
二、人民币持续升值,监管频频发声。4 月份至今,人民币汇率呈现波动上涨的态势,引发各界高度关注,监管对此频频发声。我们认为这波人民币升值主要原因,一是,国内经济稳健复苏,复工复产走在世界前列,海外疫情反复,我国出口维持高景气度;二是,美联储维持“鸽派”的基调导致美元指数走弱,弱化人民币升值预期,推动人民币兑美元走强。对于下半年人民币汇率的走势,我们认为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加快,中国和主要经济体在经济复苏方面的差异将逐渐收敛,对人民币的支撑会有所减弱;另一方面,美联储在四季度缩减资产购买计划的预期,可能会导致美债收益率继续抬升,美元指数将触底反弹。同时,央行对人民币汇率涨跌波动的容忍度大幅提升,因此,下半年人民币汇率将更多呈现双向波动、宽幅震荡的特点。
三、美国通胀压力继续增大,美联储Taper 预期升温。美国4 月PCE 物价指数同比升3.6%(前值升2.3%);美国4 月个人支出环比增0.5%,实际个人消费支出环比减0.1%。继4 月通胀数据大幅回升之后,美国4 月PCE 物价指数同样大幅飙升,同时,居民收入和薪资水平的增长使得通胀上行环境更具持续性。目前,美国维持宽松的金融环境,而疫情对供给端的冲击短期之内难以快速修复,商品上涨对通胀的影响与日俱增,短期的通胀压力显著超预期,预计美联储最快将在9 月的议息会议开始讨论削减QE。
四、悲观情绪缓和,大宗商品企稳反弹。高层持续关注大宗商品价格问题,调控预期不断升温,令部分商品价格大幅回落。后续保供稳价政策将更加注重市场化,或意味着官方的严厉态度有所缓和,更加重视供需两端的调节,商品市场有望回归供需基本面的定价逻辑。短期来看,高层严厉态度似有缓和,叠加全球经济复苏和通胀预期升温,市场的恐慌情绪有所缓和,大宗商品料将企稳反弹。
中期来看,高温多雨季节是传统的需求淡季,同时,若保供政策进一步落地发力,那商品仍将面临新一轮的调整压力,因此,大宗商品或进入震荡调整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