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描述
2021 年5 月12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5 月20 日,住建部官网公告了近期发布的国家标准《建筑隔震设计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将于2021 年9 月1 日起实施,为《条例》中“部分地区及建筑强制采用减隔震”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标准规范。
事件评论
《条例》通过国常会审议,十倍市场空间即将打开。我们在近期行业深度报告《减隔震:被忽视的优质赛道》中指出,根据《条例(征求意见稿)》,“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等公共建筑应当采用隔震减震技术,保证发生本区域设防地震时不丧失建筑功能”,2021 年新建公共建筑理论的减隔震市场空间为231 亿元,相较当前20 亿市场将大幅提升十倍以上。参考云南经验,且考虑到设计与施工的时间差,立法自出台至建筑开始规模进行减隔震施工约一年至一年半,至完全落地约三至四年,预计2021-2025 年市场规模分别为44、75、187、252、327 亿元。但上述仅考虑立法后的新建公共建筑形成的市场空间,存在较大低估可能,仍需考虑存量建筑进行抗震加固的市场,且机场、地铁上盖、LNG、数据中心等有望广泛应用减隔震技术,民用住宅的远景更是打开了市场空间上限。
《标准》中抗震目标提高,彰显对防震减灾的重视。原先我国建筑抗震目标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现在采用隔震设计时的抗震目标提升至“中震不坏,大震可修”,体现了我国对防震减灾的重视力度加强,为未来可能的全体建筑抗震目标提升提供了前瞻指引。如未来抗震目标提升,则将进一步增加钢筋混凝土等结构材料用量需求,而采用隔震则可以降烈度进行设计,隔震的经济性将会进一步突显,有助于应用场景扩散,如从现在的医院、学校等特殊和重点设防类的公共建筑扩散到民用住宅等,催生300 亿公共建筑市场以外的更广阔空间。
《标准》提到更多的应用场景。《标准》中对核电厂建筑、村镇民居建筑(采用简易隔震支座)、既有建筑和历史建筑的隔震加固都做了专门规范。尤其村镇民居建筑是我国抗震中最薄弱的一环,如未来政策能够跟进,也将形成更大的市场空间。
建筑减隔震是典型的朝阳产业,成长空间巨大,但目前内部竞争者不多,在市场快速扩容、短期产能不足的情形下,具备先发优势的龙头有望受益。我们看好减隔震行业,关注龙头震安科技以及丰泽股份(近期被科顺股份收购)的成长空间。
风险提示
1. 政策落实进度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