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网络杂谈

刀郎爆火新歌《罗刹海市》,“借歌复仇”的说法是否成立?

近日,刀郎新歌《罗刹海市》火了。因歌名与《聊斋志异》的一篇讽刺故事同名,网友猜测沉寂十年的刀郎,借助新歌讽刺歌…

近日,刀郎新歌《罗刹海市》火了。因歌名与《聊斋志异》的一篇讽刺故事同名,网友猜测沉寂十年的刀郎,借助新歌讽刺歌坛往事,甚至是影射某些歌手。那么,《罗刹海市》与刀郎的歌坛往事究竟有何联系?“借歌复仇”的说法又是否成立?7月27日,大象新闻记者通过采访聊斋学者及专业律师,探讨《罗刹海市》引发网友联想这件事。

关于《罗刹海市》背后的故事

沉寂十年,刀郎再次“出圈”。近日,他发行的新专辑《山歌寥哉》,其中新歌《罗刹海市》持续排名各大音乐软件的热搜榜首。此外,因这首歌与《聊斋志异》的一篇故事同名,也引来网友纷纷查阅典籍,并迅速引发热议。

蒲松龄的《罗刹海市》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前高校历史系教授、聊斋学者安迪陈介绍,故事主人公马骥到海外经商至大罗刹国,这个国家以丑为美,越丑地位越高。所以,相貌英俊的马骥来到这里就成了怪物,人们看到他都吓跑了,即便满腹经纶也始终得不到重用。后来,马骥把煤灰涂到脸上扮起张飞,这才得到重视,以这样的扮相被带去觐见皇帝,并果然得到了重用。

“蒲松龄在文中提到16个字: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这16个字正是揭示他当时所处的社会,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不到重用,反而是一些不学无术之人平步青云。”安迪陈表示:“这也与蒲松龄的个人命运有关,他学富五车但一直未曾受到重视。因此他写了非常多批判当时科举制度的代表性作品。”

《罗刹海市》与刀郎的歌坛往事

“他见这罗刹国里常颠倒,马户爱听那又鸟的曲,三更的草鸡打鸣当司晨”,歌曲《罗刹海市》中的歌词,让网友猜测刀郎在隐退十年之后唱出了“弦外之音”、“肺腑之言”,极大激发了网友们的想象力,并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解读。

不少网友认为歌曲《罗刹海市》“将讽刺拉到极限”,“对歌坛一些怪现象的写照”。还有网友点评:“我以为刀郎封刀了,原来他是在磨刀!”不过,也有一部分网友认为,“一首歌曲而已,没必要过分解读”。

“借歌复仇”的说法是否成立?

刀郎新歌《罗刹海市》是确有讽刺指向,还是网友过分解读会错曲意,其中涉及法律风险吗?对此,河南零度律师事务所主任王华丽律师作出专业解读。

“《罗刹海市》歌词藏刀于典,暗讽当今一些不正之风,但是‘又鸟’、‘马户’均是泛指,并不构成侵权。”王华丽律师认为,对歌曲的理解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歌曲的内涵也因人而异,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理解歌曲的内涵,并赋予歌曲不同的意义。

“一些听众将歌曲理解为是对那英、杨坤等人的批判,只是其个人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并不代表作者的本意。”王华丽表示:“但是,有些网友到那英、杨坤等人的自媒体账号下进行恶意评论,就有涉嫌侵害其名誉权的风险。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建议网友文明听歌,理性评论。

“一首歌是否好听,每个人的感受不同,评价自然不同,对歌词的理解更是见仁见智。”安迪陈表示:“但借着这首新歌,让更多人知道并了解了蒲松龄的聊斋名篇,或许这个现象正是歌曲的意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卡奇财经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fhnjr.com/?p=73486

作者: 卡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