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网络杂谈

黄鳝为什么能在干的泥里生存?

在干泥里生存还得看肺鱼,这家伙在非洲直接是人从地里挖出来的,而且在这种状态下,肺鱼能够在离水不吃不喝的情况下坚…

在干泥里生存还得看肺鱼,这家伙在非洲直接是人从地里挖出来的,而且在这种状态下,肺鱼能够在离水不吃不喝的情况下坚持长达4年之久。而黄鳝在干泥里虽然也能生存,但是时间远不及肺鱼,只有几个月,不过,作为一种生活在水中的鱼类,能够在缺水的情况下生存几个月也属于罕见的了。那么,黄鳝凭什么能在干泥里生存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下图为非洲人从干涸的土下挖出的肺鱼,这又是一顿大餐)
黄鳝为什么能在干泥里生存?
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黄鳝是如何跑到干泥里去的?
黄鳝是一种比较有意思的鱼类,首先生长在土里的鱼,作为一种鱼,它长着与蛇差不多的身体,其次,在我国南方许多地区,黄鳝是一种常见的鱼类,也是许多小伙伴童年的回忆之一;第三,黄鳝的一生必须要经过一次“变性”,这不是什么污染造成的,而是黄鳝的自然生长过程。
这是因为黄鳝有着左右两个生殖腺,在体长低于20厘米的状态下,黄鳝左侧的生殖腺发达,右侧退化,此时黄鳝呈雌性,卵巢发达。当雌性黄鳝完成第一次繁殖后,随着体型的逐渐增加,其性别开始慢慢地向雄性转变,最终卵巢完全变为精巢,因此,在我们抓黄鳝时,体型小的基本都是雌性,体型大的(超过50厘米)基本都是雄性。
黄鳝与其他鱼类一样都是水生鱼类,它们之所以跑到“干泥”中去是因为黄鳝通常栖息在浅水的淤泥之中,这种环境极容易在干旱的影响下变为“干泥”,为了躲避旱季,黄鳝会在旱季开始时进入泥土之下,然后静静的等待雨季的到来,这种行为被称为“夏眠”。
如果黄鳝在夏眠时被我们发现,我们就会看到包裹它的泥土其实已经变干了,但是打开后,黄鳝还是活的,放在水中,它很快就能自由的游动,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黄鳝之所以能够在“干泥”中生存几个月,与它自身的习性有关,下面我们从三个角度来说一下,黄鳝是如何在“干泥”中生存的?
第一:呼吸。众所周知,大多数鱼类都是靠鳃呼吸的,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它们必须要让水通过鳃部才能吸收水中的氧气,因此,大多数鱼类离开水后,很快就会死于缺氧。而在干泥中显然也是缺水的环境,为何黄鳝憋不死呢?原因就出在黄鳝的呼吸系统上。
黄鳝虽然也有鳃,但是它的鳃退化比较严重,其从水中获取氧气的能力比较差,但是,黄鳝有自己获取氧气的方法,那就是直接从空气中。(下图为一般鱼类的呼吸系统)

黄鳝的嘴里有许多褶皱,这些褶皱上布满了毛细血管,在呼吸时,黄鳝会将头露出水面,然后吸进空气,口腔内壁的毛细血管会与空气完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互换。而这就是“望月鳝”的由来,其实并不是在“望月”,而是在正常的呼吸。
因此,在“干泥”中,我们会发现黄鳝其实是给自己留了一个呼吸孔的,它不会缺氧的原因就在这。
第二:水分。黄鳝虽然可以直接从空气中获取氧气,但是它的生存也是离不开水的,因为一旦离开水时间长了,随着黄鳝体表水分的蒸发,它还是会死亡的。但是,在“干泥”中的黄鳝并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首先,我们眼中的干泥其实是充满了水分的淤泥形成的,当我们打开干泥后会发现内壁上依然是有水分的。其次,如果内壁上的水分也没有了,还无法对黄鳝造成致命威胁,因为黄鳝体表有一层湿滑的黏液,当在无水的环境下时,它的这层黏液会形成一层保护层,减少水分的流失。这样,等到淤泥变干泥,身上的这层保护膜完全变干,已经几个月过去了,此时雨季也就来临了。
第三:食物。解决了水分和氧气的问题,剩下的就是食物了。黄鳝属于肉食性鱼类,它的主要猎物是各种小型的水生生物。显然在淤泥的包裹下,它没有食物可吃,但是,它依然能够坚持几个月,这是因为在这种状态下,黄鳝会进入夏眠的状态,此时它们的新陈代谢降低到极致,而且几乎不活动的它们对能量的消耗也比较少。
而且黄鳝本身就有冬眠和夏眠的习性,在冬眠期它们也是不吃不喝的,所以长时间不进食其实是黄鳝原本就具备的一种能力。
总结
黄鳝之所以能进入“干泥”里,是因为它为了躲避旱季进入了泥土中,随着旱季的加剧生长在土里的鱼,原本湿润的泥土逐渐变干导致的,而它之所以能够在“干泥”里生存好几个月,一方面是因为它可以直接从空气中获取氧气,一方面是因为它体表湿滑的粘液可以形成一层锁水保护膜,当然在这种状态下,它新陈代谢拉到最低,对能量的消耗也低,也是它们能坚持如此长时间的主要原因。
其实,除了黄鳝,我们常见的泥鳅也能这样,而肺鱼之所以比黄鳝强,是因为它们在非洲经历的旱季要比黄鳝更长,所以这也是为了生存而演化出的一种能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卡奇财经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fhnjr.com/?p=61261

作者: 卡奇财经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