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鱼鸭生态养殖系统,是贵州侗族最生态、科学的农耕生产方式。贵州省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层峦叠嶂的大山里,如何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考验着生存于其上的人们的智慧,或许很难再还原先人最早是如何开始在稻田里养鱼和养鸭,但“饭稻羹鱼”的饮食结构保存至今,稻鱼鸭系统的耕作技术和方式也世代流传。
侗乡稻鱼鸭系统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利用一层一层的弯弯的小梯田,当地纯天然的山泉水,当地良好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在水稻田中“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群鸭”的农业生产方式。
既每年春天,谷雨季节的前后,侗乡人把秧苗插进了稻田,鱼苗也就跟着放了进去,等到鱼苗长到两三指,再把鸭苗放入稻田。
这一系统的另一个高明之处在于根据不同物种的生长特点,科学把握种稻、投鱼、放鸭的时间:在雏鸭孵出3天后放到田里,一直到农历三月初为止;之后播种水稻,在下谷种的半个月左右放鱼花;四月中旬插秧,鱼的个体很小,可以与水稻共生。
稻秧插秧返青后稻花鱼养在田里不用打农药吗,田中放养的鱼体超过三指宽时放养雏鸭;水稻郁闭、鱼体长超过8厘米左右时放养成鸭;水稻收割前稻田再次禁鸭,当水稻收割、田鱼收获完毕,稻田再次向鸭开放。
稻鱼鸭生态养殖中,稻田为鱼和鸭提供了丰富的饵料,而鱼和鸭为稻田清除了虫害和杂草,从而大大减少了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鱼和鸭的来回游动搅动了土壤,无形中又帮助稻田松了土,鱼和鸭的粪便又是水稻上好的有机肥,保养和育肥了地力。
一块稻田,获得稻、鱼、鸭三种收获,从经济角度看,无疑具有更高的投入产出比。而从生物的视角看,这一生产方式具有突出的生态优势。
这样的农业劳作看似不复杂,但什么时间放入鱼苗、鸭苗、放入多少鱼苗、鸭苗,放入什么大小的鱼苗、鸭苗,无一处不是农耕的经验和智慧,也只有恰到好处的共生共处,才能让侗乡人在金秋时节收割糯禾,捕获肥美的鲜鱼。
稻鱼鸭生态养殖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形成了天然的自然生态循环种养殖模式,以继续发挥和提升当地种植传统红米、黑糯米、红糯米、香禾糯、从江香米的天然自然生长的独特品质。
这也充分利用和发挥了当地种植水稻只用天然的山泉水灌灌溉和传统的农家肥,不施农药化肥的传统农耕模式,确保水稻的品质优良,养出来的鱼、鸭健康美味。形成了稻香、鱼肥、鸭味美的农业生态循环体系和健康食品种养殖体系。
在稻、鱼、鸭三者的和谐共处,互惠互利中,古老农耕稻鱼共作、稻蟹共作、稻鸭共作……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今天,这样的农业生产方式已为人所熟知并备受推崇。事实上,如果翻看贵州黔东南大山之中侗族人的农耕历史,就不难发现,几百上千年前,他们就已经在以这样的方式从事农业生产。
2011年,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试点地。2013年,入选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稻鱼鸭生态养殖系统的生态效益
一是可以有效控制病虫草害。稻瘟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但是在稻鱼鸭系统中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明显低于水稻单作田;系统中鱼、鸭通过捕食稻纵卷叶螟和落水的稻飞虱,减轻了害虫的危害;鱼和鸭的干扰与摄食使得杂草密度明显低于水稻单作田。
稻鱼鸭共作对鸭舌草、节节菜的防治效果达100%,对金鱼藻、矮慈姑、眼子菜和黑藻的防治效果达90%以上。
二是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在稻鱼鸭系统中,鱼和鸭的存在可以改善土壤的养分、结构和通气条件。鱼、鸭吃掉的杂草可以作为粪便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鱼、鸭的翻土增大了土壤孔隙度,有利于肥料和氧气渗入土壤深层,有深施肥料、提高肥效的作用;鱼、鸭扰动水层,还改善了水中空气含量。
可以提高0-20cm土层温度稻花鱼养在田里不用打农药吗,使土壤昼夜温差增大,土壤容重降低,土壤结构系数增加,促进水稻对N、P、K养分的吸收。
三是可以减少甲烷排放。在稻鱼鸭系统中,鱼、鸭能够消灭杂草和水稻下脚叶,从而影响了甲烷菌的生存环境,减少了甲烷的产生;最重要的是,鱼、鸭的活动增加了稻田水体和土层的溶解氧,改善了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加快了甲烷的再氧化,从而降低了甲烷的排放通量和排放总量,尤其是在稻田甲烷排放高峰期最为明显。
四是可以储蓄水资源。侗乡人用养鱼来保证田间随时都有足够的水,如此鱼才不死,稻才不枯,鸭才不渴。为了保证田块水源不断,雨季时尽可能多储水,侗乡的稻田一般水位都会在30厘米以上。这种深水稻田具有巨大的水资源储备潜力,具有蓄洪和储养水源的双重功效,俨然一座座“隐形水库”。
五是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侗乡人保留了多样性的水稻品种。而且,良好的稻田生态环境保持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螺、蚌、虾、泥鳅、黄鳝等野生动物和种类繁多的野生植物共同生息,数十种生物围绕稻鱼鸭形成一个更大的食物链网络,呈现出繁盛的生物多样性景象。
千年稻鱼鸭生态养殖,生态效益助你提升养殖技巧
稻鱼鸭生态养殖系统,是贵州侗族最生态、科学的农耕生产方式。贵州省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俗话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卡奇财经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fhnjr.com/?p=4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