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梧壮实的身材,黝黑的皮肤,自然卷曲的发型,厚厚的嘴唇,笑起来的时候总是一脸阳光。在中国电建集团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沙特阿拉伯沙巴哈项目,有这样一位名叫Amen的苏丹籍土建工程师,中国同事都亲切地称他为“阿门”。他足履实地,谦虚好学,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始终乐观坚强,吃苦耐劳的性格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更是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大家想不到的是,年轻的阿门竟然与中国电建有着十八年跨越时空的“情缘”。
重燃信心的电建工程
阿门,出生于沙特,自幼跟随父母在沙特麦加省长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他十岁时因家庭缘故迁回苏丹老家喀土穆。
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地域辽阔,经济结构单一,以农牧业为主,工业落后,基础薄弱,对自然及外援依赖性强。初到一个新环境,巨大的落差,阿门极其不适应,相比沙特,苏丹吃、穿、住、行、水、电、教育等等方面的落后条件,让他受尽身体与精神的苦头,他无数次哭着闹着要回沙特。
苏丹自1993年以来没有新增电厂,电源可利用率仅为77%,且送电线路多为60年代投运,线损高达35%,全年失负荷天数平均达80天。2003年,十二岁的阿门念初一的那年底,位于苏丹首都喀土穆东北71公里吉利镇苏丹吉利(EL GAILI)2×206B联合循环电站一期工程正式移交给苏丹国家电力公司,整个电站提前8个月发电。该电站成为苏丹国内最大的电厂,极大地缓解了电力紧张的局面,中电建核电公司通过自身的表现赢得苏丹政府和人民的认可。
初次遇见新电站,让阿门就此对生活“燃起了”新的信心,殊不知该电站工程主要是由中电建核电公司施工建设的,且是公司开拓海外市场的第一站,该项目的完美收官,在这个尼罗河畔的非洲国家赢得了尊重和信赖,被誉为“光明使者”,为积极开拓非洲市场迈出了坚实脚步。从此,公司发展的脚步迈出国门,走向世界,陆续进入非洲、南亚、西亚、东南亚、南欧电建市场。
融入温馨的沙特团队
2014年,二十五岁的阿门在父亲的鼓励下,抱着对知识的渴望,决定回到小时候梦开始的地方———沙特闯一闯。再次回到沙特后,阿门感觉一切都变了,这似乎是一次全新的冒险。
很快他加入麦加省一家房建施工单位,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他独立管理52栋住宅建筑。那是一种全新的工作压力和挑战,在那里阿门学到了很多东西,为他后来在中电建核电公司的大放异彩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7年06月,二十八岁的阿门从朋友口中得知,有一个中国国际化大公司正在招聘土建工程师,他第一时间报名,经过层层笔试、面试,最终以优异的表现成功入职中电建核电公司。在公司以及中国电力建设企业执行的第一个沙特阿美管理体系下的电站项目——沙巴哈联合循环改造电站项目,阿门与中电建核电公司再次邂逅。
在刚入职的一段时间,面对工业建筑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他有些不知所措,一切都回到了新的原点。后来他拜了一名优秀的中国籍土建工程师做师傅,根据自己的业务专长先从图纸开始突破。在管理图纸这段时间里,阿门有不懂的地方及时与师傅及同事沟通请教,他慢慢找到自我定位,建立自信。
生活中,同事领导们也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帮助,帮他买苏丹食品、帮他修电脑、教他打台球、打篮球等等。有了大家的陪伴,阿门很快便融入这个大家庭。
入职三年半,他已经能熟练掌握阿美电站项目所需要的各项技术管理技能,一步步完成自我突破,成长为一名能够独挑大梁的土建工程师。
始终不变的电建情结
自2020年1月份至今,阿门几乎每天都向中电建核电公司员工询问武汉以及中国疫情、复工复产情况,当问及他为何如此关心时,阿门的几句话解开了大家的疑惑:“我老家喀土穆州和武汉市是国际友好城市,且是中苏间唯一的一对,中国援建的恩图曼友谊医院里中国医生的善举,在我儿时的心灵中埋下的中苏友谊种子已开花结果。”阿门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去中国看一看,他要让今年2岁的儿子阿卜杜拉从小学习汉语,长大后送他去武汉大学留学。
“我在这里挥洒青春,也在这里实现价值。”阿门将一直与中国电建牵着友谊之手,继续写下“我在电建”的美妙故事。
如今,中国电建在全球化过程中,坚持“开放、创新、担当”的企业核心价值观,积极融入当地,为项目所在地提供就业机会,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谱写与合作国友谊的新篇章。(董卫强 马小川 刘小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