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一年前遭遇网贷诈骗的履历,31岁的毛强(假名)至今心有余悸。
去年4月29日,毛强接到一个贷款公司的推销电话,“你好,我是网贷公司事情职员,从后台看到您之前在我们公司申请的贷款没有乐成,叨教现在是否另有需要?”
在电话中,对方还示意,毛强之前申请的贷款被分流到人工审核阶段,通过人工续审即可乐成申请贷款。
毛强说,他简直在该网贷平台申请过贷款,由于自己征信差,在网贷平台上多次申请基本都被拒绝了。这一次,他突然遇到这种“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让急需资金的他有如“久旱逢甘霖”。他顾不得查阅机构资质,马上赞成解决。
随后,他凭据“贷款专员”的指导,添加对方微信以利便解决贷款营业,按要求填写和提供相关贷款资料,守候审核通过放款。
没过多久,“热心”的“贷款专员”发来新闻:“您的贷款申请已经在处置中,但需要您交纳400元服务费。请您抓紧办一下。”同时发来一张贷款守候下款的截图。
毛强自知征信差,随后他支付了400元用度。交纳服务费后,对方又以需要交纳跨省提现费为由,要求再继续支付400元。毛强都凭据要求举行了操作。
几天已往,钱始终没有到账。毛强多次联系对方,都被以种种理由搪塞,厥后再发微信给“贷款专员”,发现被拉黑,打电话也打不通了。毛强这才意识到上当了,于是报警。
随后,苏州警方观察发现,类似案件不止一起。经过努力,线索逐渐搜集,一个以乔某、李某为首的冒充网络贷款平台客服实行诈骗的诈骗团伙逐渐浮出水面。2019年6月25日,主要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归案。到案后,乔某交接了其以“零征信”为幌子实行诈骗的犯罪事实。
据办案职员先容,乔某通过非法途径获取曾在网上申请过贷款的人的个人信息,并筛选收入低、无牢固事情、征信纪录不良的“低信用”群体作为目的客户,让手下冒充网贷数据中心事情职员与申请人取得联系,谎称从后台看到之前申请的网络贷款没有乐成,其是人工续审环节,使被害人误以为是先前申请网贷的延续。
凭据被害人自己填写的个人资料,制造“已审核通过正在放款”的假象,使被害人误以为可以收到贷款,然后以收取平台担保管理费、整理征信大数据费、跨省提现费等理由,让申请人支付用度。
为此,乔某还精心设计了完整的话术,场景设计、谈天内容都有详细标注,受害人可能提到的问题,也都有应对方案。
同时,为了提高诈骗的乐成率,乔某还接纳老人带新人的方式举行“话术培训”,从语言上让受害人感受到“专业度”。
提及诈骗的“乐成窍门”,乔某认可,“剧本”是死的,人是活的,关键在于见机而作,掌握对方心理。
诈骗过程中,受害人转账汇款后,贷款却迟迟没有到账。面临追问,他们不急于将对方拉黑,而会附赠“售后服务”,由专人卖力找理由搪塞,并先容到其他贷款App平台重新申请贷款,以此来拖延时间。
据办案职员先容,该团伙还严酷限制成员对每个客户的诈骗数额,原则上不得跨越1200元。单笔诈骗金额小加上拖延战术,使得多数被害人抱着“自认倒霉”心理对诈骗行为保持沉默。案发后仅有少数被害人报案,这为犯罪嫌疑人逃避公安机关侦查缔造了条件。
据统计,短短两个月,该诈骗团伙便实行了500余次网络诈骗,受害人遍布全国各地,累计金额达60余万元。据了解,受害者绝大部门是20岁到30岁的年轻人,另有少数邻近结业的在校学生。
克日,江苏常熟市人民审查院依法以诈骗罪、侵略公民个人信息罪对乔某提起公诉,以诈骗罪对李某等15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现在法院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现在,网贷乱象层出不穷,成为部门骗子诈骗的工具,使得众多借款人深受其害。现实中,犯罪嫌疑人打着“零征信”的旗帜,把魔爪伸向收入低、无牢固事情、征信纪录不良的“低信用”群体,行使受害人急于用钱、疏于防范的心理,一环扣一环设置陷阱、骗取钱财。
“诈骗之所以能频频得逞,就是能精准定位到目的工具。”常熟市人民审查院承办审查官平晓娴先容,“低信用”群体往往在各种正规借贷平台或机构无法通过信用审核,大量的潜在需求总量无法通过正规平台或机构获得知足,借贷需求被历久抑制。而这种“供需矛盾”被犯罪团伙行使,他们瞄准“需求端”的迫切借贷心理和信用审核软肋,使得被害人防止心理削弱,更容易上当。
平晓娴说,案中被害人均为申请过其他网络小贷公司贷款未审核通过的客户,征信状态大多不良,犯罪分子捉住被害人急需用钱又不能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贷款的弱点,“对症下套”实行诈骗。
平晓娴说,网络申请借贷提交的个人信息多数详实且真实,但网络借贷平台良莠不齐,不少不正规的平台公司肆意泄露提交贷款申请群体的个人信息,成为诈骗“网络温床”。
据了解,上述诈骗案中,乔某通过非法方式获得目的客户个人信息,然后以逐日更新的方式,提供给详细实行诈骗的职员,共计非法获取带有公民姓名、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5万余条。
对此,平晓娴建议,切实加大对网络借贷平台信息采集主体的羁系,明确责任主体的权限局限,防止泛起采集数据过程中过分网络、违规网络、非法泄露,从源头杜绝网络电信诈骗犯罪。
同时,增强对微信等谈天信息平台羁系力度,实时对发送显著侵略公民隐私信息的违法账号作忠告封号处置,增强相关涉及提供信息共享App的信息核查力度,对不符合要求的责令整改,涉及疑似犯罪的实时移送司法机关,铲除侵略个人信息犯罪的土壤。
平晓娴指出,与大量信息泄露相伴的骚扰电话、精准诈骗日益影响着人们的财富甚至生命平安,事关社会公共利益。审查机关应充分发挥公益诉讼审查职能,探索对损害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对负有个人信息羁系职责的行政主体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切实维护公民个人信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