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网络杂谈

如果美联储政策调整 中国央行怎么应对?

摘要:美联储政策 何时转向,是后疫情时代关系全球经济和市场走势的重大问题。以史为鉴,我们回顾了过去十年间美联储…

摘要:美联储政策 何时转向,是后疫情时代关系全球经济和市场走势的重大问题。以史为鉴,我们回顾了过去十年间美联储政策调整对中国的影响,以期对理解未来中美货币政策演变有所启示。

美联储缩减购债大概率从2022Q1 开始实施,讨论这一行动的时间将会更早,大概率于2022 年底至2023 年上半年开始加息。美联储今年上半年面临高通胀,迟迟不缩减资产购买,是由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导致:将就业放在第一位,稳定通胀放在第二位。2020 年8 月鲍威尔公布货币政策新框架,框架转变的原因有:(1)长期低通胀和低利率环境,提高了通胀容忍度;(2)菲利普斯曲线逐渐失灵;(3)疫情爆发,经济受挫,美联储侧重稳定就业。随着美国就业继续修复,失业率进一步降低,美联储将不可避免地开始收紧。

2009-2011 年:中国相对美国货币政策表现出较强独立性,尽管美联储持续宽松,但在国内经济过热和通胀高企背景下果断收紧。2009 年底,国内较高的通货膨胀显现,投资需求旺盛,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开始上行。2010 年10 月,在美联储持续宽松背景下,中国央行开始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受此影响,市场利率也加快了上行的步伐。该时期,我国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行业投资高位回落,经济过热势头得到遏制。

2017-2018 年:美联储加息,国内核心CPI 和PPI 共同突破2%,中国央行政策利率“随行就市”上行。在美国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后,尽管通胀保持温和,并未出现通胀高企现象,美联储仍然坚定推进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同期,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稳中略缓,基建投资和房地产下滑,但该时期政策重心是去杠杆和防风险,而非稳增长。

未来美联储缩减购债,中国PPI向核心CPI逐渐传导,核心CPI水位逐渐抬升,央行的货币政策预计易紧难松。但考虑到全球疫情演变不确定性仍大,经济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的问题仍然存在,预计货币政策总体仍然以稳为主。

风险因素:政策调控力度超预期;海外疫情超预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卡奇财经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fhnjr.com/?p=11220

作者: 卡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