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娱乐八卦

两招应对“被打断的生气”,以及,脑中总有一段魔性旋律怎么办?|WEEKLY

  大家周六好呀! 本期「简单心理WEEKLY」,你可以看到:   越能瞎起名,越有创造力     …

  大家周六好呀!

本期「简单心理WEEKLY」,你可以看到:

  •   越能瞎起名,越有创造力

     

  •   准爸爸的“产前大脑”,可以预测带孩子的能力

     

  •   被粗鲁打断后,人们容易“陷入偏见”

     

  •   想玩益智小游戏练脑子?没那么简单

     

  •   WHO发布最新自杀报告

     

  •   脑中总有一段魔性旋律?它的名字叫“耳虫”

     

 

看完记得去留言区与我们唠唠!

  

  越能瞎起名,越有创造力

前阵豆瓣小组有个帖子,吐槽自己的男友总是自顾自给东西起一些新名字,引发了大伙的热切跟帖。这种“名词混淆症”包括但不限于:

  •   出门旅游前,提醒自己带上“便利拍”(拍立得);

     

  •   问我“摇滚的春天”好不好看(乐队的夏天);

     

  •   评价说“《我在北京修故宫》”挺好看的(《我在故宫修文物》)……

     

  

  一项发表在《Psychological and Cognitive Sciences》的研究表明,这种“造词能力”不但好笑,还和人的创造力密切相关。

以往,心理学家们要想知道一个人的创造力是很麻烦的。旧版的创造力测验,要耗费大块大块的时间,还得专家打分。

哈佛大学心理学院的Jay A. Olson等人近期推出了一个全新版本——只需一个评估词义接近程度的计算机算法 (GloVe),加上一堆相关或不相关的词就行。

他们招募了8914名志愿者,让他们完成“发散性联想任务”:想出10个尽可能不相关的词,然后给出尽可能多的用法。

然后算法会计算他们的得分:词义/用法越相近(比如猫和狗)得分越低,越离谱(比如猫和顶针)得分越高。

  

  算法赋分中得分从低到高的例子:leg(腿)和arm(胳膊)用法很近只得36分,而把ticket(门票)和prickle(刺痛)想到一块能得114分。

结果表明,想到的词义差距真的和创造力有关。具体来说,参与者想到的词义差距大小,和他们在两种广泛使用的创造力测试中的得分的结果高度相关(两种创造力测试为:the Alternative Uses Task and the Bridge-the-Associative-Gap Task)。

研究者表示,这款“发散性联想任务”可以作为一个简单且可靠的新工具,来测量一个人创造力。

另外,这个新测试收获了高度好评。参与者们在评价测验给他们带来的愉悦感时,给它打出了3.56的高分(满分5分),而两个旧创造力测验的得分都不到3分。

所以哈哈哈完之后,别忘了夸夸对方“真有创造力”~

  

  给男人做个测试,就能知道他们能否成为好爸爸?

南加州大学发表于《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的一项研究发现,男性会不会带孩子,跟他们的“心理化(mentalizing)”能力有关,而且它可以通过“产前大脑的神经活动”来测量。

“心理化”:通过想象力了解别人的感受,并对他们的需求做出回应。

  

  图 / 《宝贝计划》

研究招募了39位准爸爸,他们被要求看几张图片,评价图片中人物的动机。同时他们接受了脑部核磁共振成像。孩子出生后,再次回到实验室完成育儿理念问卷。

研究发现:

 

  •   评价别人的动机时,参与者与心理化能力有关的脑区(左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右后颞上回和皮层下区)更加活跃,不同参与者相应脑区表现出不同水平的激活;

     

  •   那些心理化能力更强(与心理化能力有关的脑区表现出强烈激活)的男性,也更会带孩子;

     

  •   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父亲,心理化能力也较强。

     

 

研究者表示:“男性的心理化能力和日后的育儿表现有关,比如是否关心孩子,能不能及时回应婴儿,与孩子的身体是否亲密,移情能力等。

心理化能力是一种技能。有研究表明,心理化能力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男性可以在练习心理化能力后,承担更多的育儿工作”。

  

  想用益智小游戏训练大脑?没那么简单

三岁背唐诗,五岁写千字。十岁虐奥数,成人愧不如。

如果有人告诉你,玩一些益智小游戏、进行空间训练、练习记忆术……坚持做这些事情,大脑也能变得这么强,你是不是跃跃欲试?

  

  内卷时代,焦虑商贩们把目标对准了大脑

脑力训练听起来很厉害,但是发表于《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的一项研究显示,五花八门的脑力训练,并不能有效提高大脑的能力。

西安大略大学的研究员们认为,之前显示大脑训练有效果的研究,要么参与人数太少,要么训练项目太单一,所以他们一口气招募了总计12029名参与者,调查了他们以往的脑力训练情况和对脑力训练的态度。然后,参与者们完成了4小时的脑力训练,并进行了对认知能力的测试。

结果表明:

 

  •   在实验前就进行过脑力训练的人,并没有在认知能力测试中表现更好;

     

  •   人们在参加了4小时的脑力测试后,也没有表现出更强的认知能力。

     

  

  研究人员说,“即使我们考察了对训练态度最坚定、训练最久的人,也没有在认知(记忆、推理、词汇)能力上发现任何长进”。

所以,也许大脑训练能让人对4*4的格子里出现的小方块过目不忘,但这对记单词背课文并没有明显的帮助。

  

  被粗鲁地打断后,人们会“陷到偏见里”

你是不是也经历过类似的事: 开会时自己的发言被人不客气地打断,然后脑海中一直回放开会的场景,怎么也消不下气……

发表于《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的研究表明,被人粗鲁打断不但会让人难以从不满中自拔,之后还会容易“陷到偏见里”:在做决定时倾向于只关注一条信息,即使那条信息无关紧要。

  

  马里兰大学的研究者模拟了这样一个过程:患者向医生陈述病情,并对自己的病因做出错误的猜测,然后考察医生能否做出正确的诊断。

比如,在医生刚开始和患者说话时,一位同事走进诊室打断了医生的话,并指责说:“喂,你怎么昨天没来参加赵博士的会?”

研究发现:

 

  •   被同事粗鲁打断了问诊过程的医生,会被他们一开始听到的患者对病因的猜测所吸引,在诊断时显得思维不够开阔;

     

  •   这些被粗鲁打断的医生,难以对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且可能会忽视一些重要的信息,如患者对青霉素过敏。

     

 

(研究者的实验设计很严谨,研究的过程和发现在这里做了简化处理)

研究者表示:当遇到粗鲁行为时,人们的心理资源会被大量占用,这导致人们的思考范围变得很小,容易“陷到偏见里”。

我们也发现,有两招可以缓解这种“陷到偏见里”的情况:

从另一个人的角度看问题(例如,想象自己是另一个医生,用ta的视角看问题,想象ta会怎么诊断这个病人的病情)和思考问题的细节(例如,通过仔细思考病人的每个症状,把注意力从被同事粗鲁打断而产生的情绪中移开)”。

如果你被人打断后还要做决定——可以先试试这两招。

  

  图 / John Holcroft

  

  WHO发布自杀报告:自杀的男性是女性的两倍多

上周,世卫组织发布了最新的《2019年全球自杀状况》。

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有70多万人死于自杀——死于自杀的人,比死于艾滋病、乳腺癌甚或凶杀的人都多。其中,男性自杀率是女性的两倍多。

  

  据中国国家疾控中心的调查,在中国导致自杀的首位原因是:抑郁障碍。

中国的自杀率较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7/10万),且在过去20年间发生显著下降。社会学调查显示: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女性自杀率大幅下降了。

世卫组织也在发布报告的同时,提出了旨在预防自杀、爱惜生命的四项指导措施:

 

  •   教导媒体负责任地报道自杀事件(如避免提到具体的自杀方法以减少模仿,在报道自杀事件时也讲述其他人成功与精神挑战相处的案例);

     

  •   培养青少年的社会情感生活技能(世卫组织指出,一般的精神卫生问题发生在14岁以前,中小学应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制定措施减少校园欺凌);

     

  •   及早识别、评估、管理和跟踪受自杀想法和行为影响的任何人;

     

  •   限制获取自杀手段,如高度危险的杀虫剂和枪支。

     

  

  脑中总有一段魔性旋律?它的名字叫“耳虫”

你有没有被蜜雪冰城的主题曲洗脑过:你爱我 我爱你 蜜雪冰城甜蜜蜜……

  

  考生慎点可不是瞎说的

类似的情况还有——考试时耳边总有首歌在单曲循环、睡前总有个关不掉的声音在唱歌……

这种萦绕在脑海里的旋律叫“耳虫”,学名是 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即“非自主的音乐想象“。

来自贝勒大学心理与神经科学院的Michael K. Scullin等人的研究表明,耳虫不仅会使人难以睡着,还会影响睡眠质量。

他们找来了一些参与者,让他们睡前不停的听一些“耳虫”歌,比如 Journey 的“Don’t Stop Believin”、Carly Rae Jepsen 的 “Call Me Maybe” 或 Taylor Swift 的“Shake It Off”。睡醒后,研究员询问了他们睡前、半夜起夜时和早起后,脑子里有没有“耳虫”(循环播放歌曲)。

结果显示:

 

  •   有耳虫的人睡眠质量都变差了;

     

  •   睡前听纯音乐的人的睡眠质量,和听有词儿歌的人相比,更差了。

     

 

  

  而最让研究员在意的是,志愿者们半夜明明睡沉了,耳虫居然还是没有彻底消失。

于是他们用算法分析了志愿者们睡着时的脑电波震荡情况,发现通常出现在前额叶的慢波震荡,一直扩散到了左侧颞叶——这是一个和听觉有关的脑区。

也就是说,即使人睡着了,大脑也在马不停蹄的加工和音乐有关的信息。

这一点引起了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研究员Kubit, B. M.等人的注意。他们也找来了一些志愿者,在他们完成注意力实验时单曲循环一段旋律。一周之后,志愿者们观看了以这段旋律为背景音乐的电影。

又过了1~4周,志愿者们要根据音乐片段的提示,将电影的细节回忆出来。

研究员们发现,耳虫的存在让志愿者们对电影细节的回忆更加准确,不断在耳边循环的旋律,同时加深了对音乐和对情景的记忆。

看来可以给记不住的东西加一段洗脑bgm,洗脑成功后说不定就记住了~(但是不要睡觉前洗)

本期weekly就是这么多,希望你又得到了一点有意思的心理学技能。

我们下周再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卡奇财经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hnjr.com/?p=9788

作者: 卡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