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网络杂谈

旅行的疼痛 ——读陈丹燕的《木已成舟》-地方网

◇焦竹音 我应该如何阅读一个旅人的故事才不会惊动雪后初霁的阳光?一场大雪让阳光瘦了下来,但还是亮得澄澈。不远处…

◇焦竹音

我应该如何阅读一个旅人的故事才不会惊动雪后初霁的阳光?一场大雪让阳光瘦了下来,但还是亮得澄澈。不远处有一两只啼鸟,悠悠荡荡的,把空间唤得空阔辽远。我随手拿起未读完的《木已成舟》,仿佛看到无边际的透明冰河上,一名女子在悠闲散步,在她步履起落之间,冰层脆生而裂,露出水,晃动天光云影。这种想象当然超脱现实,但是唯有如此才能形容早晨我睁开眼,看见玻璃窗被阳光髹成亮银色时的喜悦。

林语堂曾这样形容旅行:“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称其为旅行。旅行的要点在于无责任、无定时、无来往信札、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来客和无目的地。”《咖啡苦不苦》《今晚去哪里》《木已成舟》《漫卷西风》,陈丹燕的每本游记都有一个熨帖的名字,记录自己十六年里断续的旅行。她这样形容自己:“一个人,远走他乡,没有旅伴,没有导游,有时甚至连自助旅行的书都没有,凭着一张地图,或住朋友家,或住鸡毛小店,直到将可以用的版税用光,然后回家,再开始新一年像江南的水牛那样辛苦的工作。实在是因为沉迷,如同独自一路沉到深深海底的那种孤独,紧张,窒息,恍惚和极端的自在。”我想,陈丹燕便是那种流浪式的旅者吧,拥有那些数不清的旅行,只是因为沉迷。

“回望长长的奥赛博物馆,它用比对岸的卢浮宫放松和年轻的姿势,将一身的灯光洒到塞纳河里”“杯中物已经早早化为某人在某年某月加快的心跳,但杯底的划痕依旧留着”“我突然泪流了满脸,像被压碎的葡萄”“心里竟然是无论如何不可压抑的失望,那就是想象和真实之间要经过的虎口”……

她的文字是这样澄澈。每一页,每一行,都显露着她特有的敏感、淡定,却不沉湎于自我陶醉。从无过分的欣喜,也不突出微弱的惆怅,只夹杂些无法避免的目眩;从无故弄玄虚的深沉抑或殚精竭虑的晦涩,只是纯粹专一地吐露内心深处既单纯又幽微的思绪。因此,她为迷失故乡而流的泪,被慕尼黑的湛蓝天空勾起的感伤,将很多博物馆的房间、房间里的画、画里的人脸都搞混后的疲倦与窒息感……都是实实在在的,都是真的。

我怎能不被打动呢?只能任自己不可救药地像她在旅行中“突然,就被击中了”那样,在她的字里行间,一而再再而三地沦陷,别无他法。

而光凭文字的魅力就足够么?不,倘若只有精巧文字的堆砌,游记便丧失了灵魂,仅是一个浮于形式的空壳。陈丹燕于旅途中的点滴思考才是真正贯穿此书的核心。经历过动荡年代的洗礼,虽然她“并不遗憾自己经历过动荡的生活,很艰难地长大”,却终归是有遍寻不到故乡的茫然与怅惘。带着时代的烙印,她独自前往长崎、纽约、维也纳……一一寻找答案,愿有时可以“抹去身上所有身份的痕迹,当一个透明的人”,而那禁锢的年代却开玩笑一般,不时悄然地纤毫毕现在异国的空气中,她只得惊诧“有时万里、十万里之外,竟然回到的是自己的内心”。这,大概便是旅行的真谛了吧,终是要归于内心,而绝不是盲目地一厢情愿地沉迷。

放下书,过不了多久就会忘记。会忘记教堂的钟声,街灯的昏黄,咖啡的香馥;会忘记旅店的狭促,墓室的静默,博物馆中光线的强弱……哪怕它们都曾狠狠地摇撼过我,在心上刻下无法断绝的伤口。直到某天,踏上某片陌生的土地,在蓝得令眼睛涨得发酸的天空下,它们定是会宛若老友,一齐轻抚我心上的旧痕。木已成舟,我不得不再次甘之如饴地接受旅行的疼痛。

新闻推荐

梵高笔下的“春”:对生命的渴求与绝望

描绘春天的绘画往往关乎生机和希望,而在梵高的笔下,绿意盎然的春似乎有着更加复杂的张力。他“总是把自己对于生命无限的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卡奇财经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hnjr.com/?p=12407

作者: 卡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